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5 03:10:14 教案
【推荐】语文教案集合8篇

【推荐】语文教案集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阅读兴趣摆到重要位置,并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和享受。另外,基于“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理论的引领指导,本课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其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特色]

通过多次角色转换在研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其深深入境、自然悟情。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4①,并能进行较好地角色朗读及表演。

2、认识一个偏旁“登字头”,学会3个生字“苍、登、善”。

3、能从小青蛙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悟其心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启动情感,揭题入文。

1、教师引入:“带来一个很好听的童话故事。”

(揭题出示“青蛙看海”并范读)

2、有兴趣来读读这个题吗?

(1)指名读;(2)齐读。

二、初步感知,质疑探究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若有疑问,听完提出。

2、学生纷纷质疑。

(部分简单的问题,如“善跑”、“苍鹰”等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探讨、补充非常快速地完成;对于一些重要的、与课文内涵联系紧密的,如“长期”、“凉气”等则慎重贴于黑板,启发学生在学课文时再作进一步的深思。)

3、小结:小朋友现在是越来越会提问了!别急,呆会儿我们还可以一边学,一边提;一边提呢再一边自己来解决,好吗?(好!)其实我们从小啊就应该做一个善思考与爱发问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聪明,才能有所创造!

三、充分诵读,巧破疑难。

(一)、导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学生自由提新问题。

3、众说纷纭,巧解“长期”。

4、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青蛙(点图述),你啊在这个湖边已经生活了很久很久了,你会怎么想?(指名说)

5、多种促读手段指导读好第一段第一句(突出“呆得最久,最想看海”的感觉)

6、看,就在此时(贴图)谁飞来了?(苍鹰大哥)

对它说什么呢?(男女生分读)

7、师述:有希望!

(二)、导读第二自然段

1、小青蛙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贴山图——指名说)

2、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蹲在湖边的青蛙(动作),看到这么高的山,心里感觉?

(对个别感觉可再具体地问下为什么,促使学生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悟)

3、书上的小青蛙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4、师引思:都说自己会害怕、担心,那书上的这只小青蛙是开心呢,难过呢,还是害怕?(众生发表意见)

5、指导读好第二段:(1)指名读;(2)齐读。

6、学生自由提新问题。

7、巧解“吸了口凉气”:

(1)指名2人上台试吸;

(2)师范吸,问:有何不同?感觉?

(3)师转换句序范演读§2:“青蛙吸了口凉气……”

(4)齐演读——指名一生上台演。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1、角色转换:你是苍鹰,你怎么说?

2、书上的苍鹰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苍鹰的口气)

(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指名——齐)

3、师引思:苍鹰有无帮助青蛙(没有)猜青蛙心理?为什么?(指名说)

4、师顺势解疑,引入(出示“青蛙很失望”)

(1)指名读;(2)齐读。

5、角色转换,引申思虑:你会失望、难过吗?

6、总结:凡事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就像今天我们学课文,还不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的;没解决的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想办法,好吗?

四、角色朗读,自然转化。

1、分工(青蛙、苍鹰):自愿加入。

2、采访:准备用怎样的口气来读?

3、正式分角色朗读。

五、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1、出示所写生字:苍、登、善(读准字音)。

2、指名口头扩词。

3(1)认识新偏旁“登字头”,并自学其笔顺——师板写生书空

(2)自学难字“善”的笔顺。

4、书上田字格中描红,描好观察: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

5、当小老师大堂交流。

6、习字册上练习书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此处隐藏7008个字……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很容易理解。

C.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强调太阳的“远”。

④小结:这一自然段,突出了“远”这一特点,这是位置特点。 ⑵读悟第二自然段:大

①第一句话中的“它并不大”与“它大得很”这不是矛盾吗?那个词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实际上)相当于上一节中的那个词?(其实,表转折。) ②第二句话向我们解释什么?(解释那么大的太阳为什么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这不仅说明太阳很大,而且对第一自然段讲得太阳离我们很远,作了补充说明。“因为??所以??”因果关系。)

③作者运用什么说明介绍太阳的“大”的呢?

A.比较说明:如,“??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列数字:“130万个地球”突出太阳体积之大。

④小结:这一自然段,突出了“大”这一特点,这是体积特点。 ⑶读悟第三自然段:热

①第一句用的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大火球”,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反映出来了。)

②太阳的温度有多高?

③作者运用什么说明介绍太阳的“大”的呢?

A.列数字:6000°C;2500倍。

B.作比较:“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 作比较。用熟悉的事例作类比:“太阳的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很容易理解。

C.比喻说明:如,“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用“大火球”作比,形象地说明太阳的状态。

D.假设说明:

④小结:太阳温度这么高,为什么不会把地球上的东西烧焦呢?这与太阳的远之间又有联系。这一自然段,突出了“热”这一特点,这是温度特点。 ⑷第一段读后总结

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太阳的“位置”“体积”“温度”三个方面介绍太阳的自身特点,介绍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假设、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第七课《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看图(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葫芦藤、挂了、一些)

3、谁认为比他读得更好?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4、读了第一段后,你明白了什么?(看课件,结合学生回答,指点理解: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板书葫芦的叶、花、果的关系。)挂了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那个词用得好?(观看课件感悟。)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分组比赛读)

5、观看课件,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板书变黄都落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学习第1段。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教案《语文11册教案》。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2段。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3段。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学习第4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推荐】语文教案集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