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10篇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 | (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 | (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 |
8人 | 8人 | 15人 |
占全班22% | 占全班22% | 占全班41% |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手段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上了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