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

时间:2025-03-26 16:18:59 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

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素材解读

素材的选取。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陌生,是因为它非常抽象,尤其对儿童来讲,它看不见、摸不着,反映的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变化现象,而不是反映儿童非常熟悉的物的特征,如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借助于各种常见的立体纸盒,通过拆拼与组合进行活动。教材尊重这一客观事实,以“走进天文馆”为线索,通过买票与观看科幻片两个活动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生活事实的有机结合。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一年级下册:下雨了--学看钟表(会认读整十、半时,知道“快几时了”“几时刚过”)

二年级下册: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会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会用两种方式表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是钟表认识的继续;

是年月日知识学习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

是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不仅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中问题的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二十四时计时法;

信息窗2: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走进天文馆的第一个活动,教材选择从买票活动入手,通过天文馆售票口呈现出的时间信息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学习,符合生活中的的实际状况。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中呈现了天文馆一天放映节目的时间表信息及天文馆每天开馆时间的信息。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例题。

例题一:15:00是几时?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

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时间的计算。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对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认真分析。除了上述所说的知识基础以外,学生在运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好多经验,也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如在收听广播节目预告及观看电视节目预告中知道了19点是通常所说的晚上7点等,这些是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也是分析学生所不可或缺的。

(2)要帮助学生梳理数学语言,如:15:00是下午3时,晚上7:30是19:30。

(3)学习材料准备:钟表或钟表模型。

(4)教学目标:是什么--什么是24时计时法;为什么--时针每天转两圈,每天转24小时;怎么做--明确什么时候加12,什么时候减12。

(5)要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如“开馆”既:每天打开天文馆门的时间是8:30,每天关闭天文馆门的时间是16:30。

(6)语言的梳理:24时计时法:在用24时计时法来表述全天的所有时间,不用再说明是早上、上午、下午还是晚上(几时);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晚上几时等。

(7)建立二十四时计时法的表象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教学向深层次发展、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重要体现。表象建立目标的体现,不是通常所说的能够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这只是学习知识性目标的体现,而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把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所表述的时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看到或听到16:30,马上就能联想到是下午4:30,马上就能想到是下午放学的时间。另外,表象建立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性目标的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表象的建立过程,要实现知识性目标,就只能靠大量的练习来实现,这一点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与理解,否则就可能使教学陷入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之中。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例题一:15:00是几时?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

猜想--探究--梳理--应用。

猜想:猜想既引导学生知道情景中的8:30、9:00、10:30都是上午的时刻;15:00、15:45、16:30都是下午的时刻,并会用下午几时几分来表述出来,既把下午的时间也既学生生疏的二十四时计时法用学生熟悉的普通计时法来表述出来,也就是知道15:00、15:45、16:30在一天中的位置。

探究:利用钟表帮助学生完成从8:30--16:30的拨针操作活动。

《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