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2025-03-26 17:00:00 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教案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

2、理解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法,把握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听说训练:生讲历史故事。

二、解读文题,探究设疑:

读课文标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三、曹刿论战:

1、生自由朗读课文,点拨:读准字音要关注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2、师配乐朗读课文,生整体感知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3、本文运用对话的形式,扣住一个“论”字,以时间为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故事。

思考:曹刿从哪些方面对战争进行了论述?

(1)战前准备。

①文中有两处对话描写,请找出来。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读,可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适当加入神态、动作或其它词语

③在朗读中提示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方法。

④学生分析后明确:什么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什么?

(2)作战时机。

①曹刿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战”?

②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言语简短却暗藏玄机。表情朗读课文,补充曹刿此时心中所想而未讲明的话。(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在下文中寻找原句)

(3)取胜原因。

①论取胜原因部分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②大声齐读论战部分。

4、在个性朗读中解读文本。

四、我论曹刿:

1、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从曹刿的“论战”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五、我论《曹刿论战》:

史学家记录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事,他们更希望后人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教训。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启示?

六、课堂小结:

曹刿论战教案2

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教师准备小黑析(语音、释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

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四、课后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曹刿论 ……此处隐藏21412个字……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此刻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

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

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状况。

3.问题探导: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分析: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分析: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必须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贴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能够一战。”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第二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第二段,并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3.问题探导:

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确认: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字词解释:地址同上,点击打开

2.抽读,其它同学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3.问题探导:

这段主要写什么?确认: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四、全文分析、小结。

1.全文翻译:逐句翻译,点击打开

2.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分析: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此刻两个方面:

一、他十分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能够一战”,否则,不能够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思考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取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最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状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之后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虚词总结

以:

①拿:依靠。“何以战?”

②把:“必以分人。”

③用:“必以信。”

④按照。“必以情。”

⑤凭借。“能够一战。”

之:

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

②的。“小大之狱。”

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人(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能够(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曹刿论战二则

曹刿论战教案15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