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时间:2025-03-26 17:18:59 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生:我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

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此处隐藏26451个字……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1.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 [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 《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