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了解寻找、观察、捉蚂蚁的方法。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食性和运动方式。
2.产生探索蚂蚁等昆虫的运动方式的兴趣。
准备
1.幼儿每人准备一个昆虫盒(或废旧小瓶、小盒)。
2.请幼儿为蚂蚁准备一些食物,并了解一些有关蚂蚁的.知识。
3.放大镜、白纸、彩色水。
过程
1.捉蚂蚁。
――启发幼儿选择墙角边、草地上、水泥地上、花园里等不同的地方投放食物,并耐心等。
――在等待的同时,设想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生活在哪里。
――发现蚂蚁出来觅食后,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蚂蚁怎样找食物,怎样搬运食物,它们会把食物搬到哪里去。
――每人捉1―2只蚂蚁放在昆虫盒里带回活动室。
2.观察蚂蚁。
――交流捕捉经验:在哪里发现蚂蚁的,蚂蚁喜欢吃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说说蚂蚁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向大家介绍自己了解的有关蚂蚁的知识,如:蚂蚁身体的结构,蚂蚁触角的用处,蚂蚁的力气很大,蚂蚁会合作搬运东西等。
3.留下蚂蚁行进图。
――在桌子上铺上大白纸,洒上一些蚂蚁爱吃的食物,将蚂蚁放在纸上,观察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将彩色水滴在蚂蚁身上,蚂蚁爬行时便会留下彩色印迹。观察蚂蚁行走的路线。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认识半点,能正确辨认并叫出它的名称。
活动过程:
1、出示大钟面,认识半点:
教师出示大钟面,把分针、时针分别拨至8:30、9:30幼儿平时在幼儿园游戏、运动、学习等活动时间。
教师报时间,幼儿拨时针、分针。
2、学习认识半点:
――“假如现在是10:00点,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呢?”
(1)、幼儿讨论、尝试拨钟,教师告知正确的.表达方法。
(2)、幼儿听教师报时间,拨出相应的半点。
(3)、请个别幼儿演示。
3、看卡片拨半点:
教师出示卡片,幼儿拨相应的半点。
4、幼儿书面练习:
幼儿做《认识半点》的练习,教师观察指导。
科学教案 篇3
一、概述与目标
本活动是一个实验、观察、探索发现的科学活动。幼儿通过观察盐溶解到水里及蒸发、结晶的过程,了解使盐结晶的方法,感知盐的结晶现象,进而探究盐结晶过程中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感知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二、活动准备准备
食盐、小玻璃罐、钉子、细绳、汤匙、小木条、一杯盐水、一杯淡水。
三、内容、活动形式与方法本活动分两部分:
1.观察盐的结晶
2.探究盐结晶过程中水到哪里了。
(一)做一做,看一看,盐水变成了盐。
1. 尝一尝出示一杯盐水和一杯淡水,让幼儿品尝,说说它们的不同味道,知道水咸是因为水里有盐。
2. 做一做
(1)在小玻璃罐中装满热水,一次放入一汤匙盐并加以搅拌,使盐水全部溶化。反复这样操作,直到盐不能再溶化为止。(2)在细绳一端绑上重物(如钉子),使之垂直浸入盐水中,另一端系在小木条中间,把小木条横放在罐口上,然后把罐子放到阳光下。
3. 看一看
(1)请小朋友每天观察,看罐子里水位的变化,并在罐子外用彩笔做标记,直到水完全蒸发掉为止。
(2)观察绳子的变化,细细的绳子上出现了许多白色的东西,尝起来咸咸的。
(二)想一想1.罐子里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实验观察水蒸发为水蒸汽的现象。
(1)引导幼儿观察热水中冒出的热气。
(2)试一试,把一块玻璃罩在热水杯上,引导幼儿观察玻璃上形成的水珠。
交流讨论:水变成水蒸气,遇到玻璃,又变成了水。小结:罐子里的水蒸发成水蒸气,跑掉了。
(在讨论时,引导幼儿回忆冬天嘴里呼出的'气体,水开时壶上冒出来的热气,冷天房间玻璃上的水珠等。)
2.试一试,想一想,绳子上的白块是什么?探究问题:
(1)水到哪里了。
(2)绳子上怎么会有盐。在组织幼儿观察盐结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同时把盐水滴在镜子上,等水蒸发后,让幼儿观察镜子上留下了什么。(引导幼儿尝一尝,再用放大镜观察盐的结晶体,并把观察到的盐晶体画下来。)
四、活动建议
1. 本活动也可用糖水代替盐水,再做一次相同的实验,制作糖的晶体,并在放大镜下观察糖的晶体。
2. 观察活动应选择在阳光下温度高时进行。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盐结晶得也越快;盐水的浓度越大,绳子上结晶的盐越明显。
3. 夏季气温高时,蒸发时间需3"5小时,就可看到结晶的过程。
4. 本活动可与水的三态组成系列活动,以探究问题水跑到哪里去了为线索,使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活动探索发现水蒸发的科学现象。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内容
冬天来了
二、活动目标
1、感受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时候应该多运动,身体才能更健康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三、活动准备
㈠冬天的情景图片若干
㈡幼儿已了解一些冬天的特征(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向爸爸妈妈了解)
四、活动过程
㈠问题导入:说说冬天的变化?
1.师:现在进入什么季节了?(冬天)冬天是什么哪?冬天有些什么变化哪?
2.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并及时的表扬回答积极的幼儿。
3.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让后再请幼儿进行回答冬天的特征。
4.教师小结:重点关注冬天动物迁徙、人们衣着等方面的变化(冬天人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㈡游戏:找冬天
1.冬天还是怎样的哪?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在众多图片里找出冬天情景的图片,并说说为什么说是冬天?
3.进行小结。
㈢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交流感受了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了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知道冬天的时候多运动,身体才能更健康。
小百科:冬季是部分地区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赤道地区除外),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过冬。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
活动准备:
1.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察指纹的兴趣。
二展开
(一)印指纹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观察指纹
1.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差异,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征。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
3.还有什么用处?老师出示图片 ——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4.还有什么东西像指纹一样有一些纹理?
四、进行指纹印画
引导幼儿指纹印画。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
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难点:
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
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
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
(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活动反思】
《瓶子气球》这是一节陆慕中心园王叶青老师上的大班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猜测、探索、试验,发现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王老师在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玩吹气球比赛,试一试,吹一吹,看谁的气球吹的最大。部分孩子能够用嘴巴吹气球,并把气球吹大。紧接着王老师便出示装有气球的瓶子,让幼儿猜一猜气球装在瓶子里能否吹大?这一提问的出现,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很多孩子都是充满信心觉得气球能够吹大,还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气球吹不大。王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问题一出来,很快得到了幼儿的回应“我们要试一试,去吹一吹才能知道结果。”这样一来的效果比起直接让孩子去操作好多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为什么气球在瓶中吹不大?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关键。有的孩子认为是瓶子太小了,有的孩子认为是没有力气?当孩子们出现了一系列的猜测后,王老师展示自己的瓶子气球,并吹给孩子们看,然后请小朋友们观察,为什么老师的能够吹大,你们的不行。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答案。在孩子们找到答案后,再请孩子们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孩子们通过在有洞的瓶子中吹气球,而且能够成功地将气球吹大时,个个都享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王老师这一节活动报告,让我了解到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都要从幼儿出发去考虑问题,给孩子足够思索、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科学。
科学教案 篇7
一、目标:
1、在实践操作中,让幼儿初步了解毛细现象。
2、激发幼儿参与试验操作和探索的兴趣。
二、准备:
1、毛巾、海绵、布、毛线、目条、石头、铁板等。
2、塑料盆、水;红、绿色水;玻璃管(内塞纸巾)。
三、过程:
1、游戏《帮水搬家》
(1)小朋友看这里有什么?(脸盆和水)
今天李老师请你们玩一个游戏,叫做《帮水搬家》,请你们两个一组合作着把红脸盆里的水搬到篮脸盆里去,但是不能直接拿起脸盆把水倒过去,请你们去选择箩筐里的一样东西帮帮忙,把水搬搬家。注意别把水洒在地上了
(2)幼儿选择材料帮水搬家,教师观察并指导,提醒幼儿卫生。
(3)提问:刚才你是怎么帮水搬家的呢?为什么这些东西能帮水搬家呢?
现在我们再来帮水搬家,这次请你选择刚才没有用到的东西去帮水从蓝脸盆搬到红脸盆去,请你想想第一次搬和第二次搬哪次快?为什么?
(4)幼儿再次游戏
(5)提问:这次帮水搬家和上次帮水搬家你用的什么材料,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海绵吸的水多,布吸的少。) 小结:原来,海绵毛巾,布这些东西放到另外一个脸盆上拧一下就帮水搬了家。
2、教师试验,让幼儿初步了解毛细现象
(1)李老师这里有一根玻璃管,玻璃管塞着长长的条餐巾纸,我把它的一头放到红色水中,会怎么样呢?
(2)教师试验引导幼儿观察红色水沿着纸巾向上爬的这一过程,你们看纸巾怎么样了?
(3)小结:我们把这跟塞满纸巾的玻璃管一端放到红色水中,发现红色水沿着纸巾里面的小细管慢慢爬了上去。刚才我们在帮水搬家时,发现海绵,毛巾,布都能吸水,这些水就是,沿着它们里面的小细管爬上去的',这些现象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毛细现象”。有的东西里面小细管很细很细,我们看不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才会发生“毛细现象”。
3、想一想,玩一玩
(1)你在生活当中还看到过什么东西也会发生毛细现象呢?
(2)请小朋友到小箩筐去选一样东西,把它竖着放到色水里让它沾一点颜色,看看水会不会爬上来呢?(幼儿操作)你刚才玩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3)再请你们去玩一玩,这次玩刚才没有玩过的东西,看看哪些东西会发生毛细现象,哪些东西不会发上毛细现象。(幼儿操作后讲述)
(4)刚才我们把水搬了家,现在我请你们把箩筐里的东西也搬搬家,把会发生毛细现象的东西搬到红箩筐中,把不会发生毛细现象的东西搬到蓝箩筐中。
幼儿操作,教师检查后,带幼儿到教室里去寻找还有什么东西也会发生毛细现象。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为获取信息,人们的生活自然离不开报纸,因
此,报纸随处可见。那看过的旧报纸该如何处置,又有哪些用途呢?为发挥报
纸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合理消费意识,特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对报纸制作产生兴趣,能用报纸表现出简单的作品。
2、教育幼儿废物利用,减少浪费,增强幼儿的合理消费意识。
活动准备:
1、报纸服装三套服装2、纸球、纸棒、纸辫子3、旧报纸若干、浆糊、钉书机、剪刀、蛋
活动过程:
一、时装表演引入:
1、(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看一段时装表演,在看的时候你们还要想两个问题,第一,模特身上的东西是用什么做的?第二,你能猜出它的制作方法吗?好时装表演现在开始)三名幼儿身着报纸服装,手上拿有纸球、纸棒等进行表演
2、(模特定格)提问:(1)“看出是用什么做的吗?”
(2)“能猜出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如:将纸揉成纸球、将纸卷成纸棒等)
(3)“如果你有一张报纸,你会用它做什么呢?”(幼儿讨论报纸的多种用途)
(4)“再回想一下,你有没看到家里人用旧报纸做些什么事呢?”(讲述报纸的生活用途:包蛋、擦皮鞋、擦玻璃、包书等)
3、小结:“原来报纸看完以后还能做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
二、教育幼儿废物利用,减少浪费,增强幼儿合理消费意识
1、“那以后看见有人看完了报纸就把它扔掉,我们该告诉他们什么呢?”
2、小结:报纸的作用很大,如果我们合理地利用报纸,,做出很多好玩的玩具,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小麻烦,这样就能够减少垃圾,废物利用,这还算是节约了钱呢。
三、幼儿分区操作,用报纸制成各种所需的物品或玩具,强化幼儿的消费行为。
1、提出活动要求:“我已经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旧报纸和其它材料,现在我们就一起动脑动手,将它废物利用吧。”
2、(每一桌六个小朋友)大体分成体育器械组、美工组、生活组
3、主讲老师巡回指导、配班老师分别指导三大组
4、集中小结:“谁能把自己的玩法告诉给大家。”(让个别幼儿介绍自创作品的名称、演示怎么玩)
5、继续操作探索:“现在小朋友还可以去尝试刚才没有做过的方法,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小朋友。”(在延伸探索操作中自然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