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3-26 20:18:59 教案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重点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导入 揭题质疑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有触动 ?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四、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4.听写词语。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预习《月光曲》。

  板书设计:

创作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国内外的影响 热爱祖国

《义勇军进行曲》 确定为国歌 报效祖国

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⒊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同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课前准备

⒈课件。

⒉收集鸟的图片和有关鸟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⒈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把你课外收集的有关小鸟的图片和资料展示给大家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爱鸟的故事——《父亲和鸟》。

⒉揭题: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猜想:这篇课文究竟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一位父亲和鸟的故事。

二、初读识字

⒈自读

⑴师:你们想知道“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再把课后“我会认”里出现的字多读几遍。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指读课文和生字。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

⑵组内练习读课文,认生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⑶指读课文,组织评议。

⒉识字

⑴出示字词卡片,让学生逐个认读,学生互相纠正。

⑵开火车读字词,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⑶教师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认一认,读一读,进一步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⒈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⒉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⒈出示“我会读”的内容,指读词语。一生任读一词,其他生书写。

⒉指读课文,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真地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二、朗读

⒈自读课文,同时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我”和“父亲”的语言。

……此处隐藏11748个字……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ァ〉谝槐椋航淌Ψ抖痢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语文教案 篇9

一、尝试探疑·激活思维

理想是一个神圣而又诱人的字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亲爱的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读读流沙河的《理想》吧,或许对你把握人生航向,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认真读一读,理清本诗的思路,把握本诗的结构。

2.仔细想一想,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揣摩本诗的思想内容,理解本诗的主旨。

3.细致品一品,体会本诗形象化的语言,领会本诗诗句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4.相互说一说,你树立了怎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的?

二、自主学习·学法建议

1.建议同学们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探究本诗的脉络。探究本诗的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研究清楚,探讨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一目了然: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总--分--总

2.建议同学们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依据自己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探究词句的含义。

本课是一首哲理诗,其诗句含义十分深刻,要认真揣摩,反复品味,细致探究,悟出真谛。

首先,我们要学会在品析某诗句时善于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有针对性、探究性,便于理解。如对诗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的理解,我们可以提出"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等问题进行探究。

其次,对诗句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诗句所蕴藏的深刻的含义。仍以上句为例,我们可以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的例子,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例来理解:处境虽寂寥,但精神欢愉,心胸欢畅;毕竟有时遭误解,因而欢笑之中肯定有酸辛。

3.建议同学们品读本课优美的诗句,并背诵下来,以加强自己的语言积累。如本诗的第三节,我们要领悟其精妙的比喻,揣摩"珍珠链""脊梁骨"的喻意;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巧,探究"贯""串""照"的深刻含义。

三、典例剖析·潜能开发

[例1]下列诗句,哪些句子是比喻,哪些句子是拟人?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但理想却从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因此要扣住比喻和拟人的特点,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答案]比喻:理想是还魂的仙草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拟人: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唤浪子回头[例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一诗句的'含义。

[思路分析]本题慎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含义尽量要全面,联系实际尽量要是自己亲身体验的,要反复揣摩,还可以与同学交流。

[答案]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例3]读下列诗句,请写几句赏析的文字。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发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本题考查的是诗句赏析。对这类题目,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赏析角度出发,任选一个角度,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

1.从修辞的角度,讨论一下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从诗句内容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内涵。

3.从诗人情感的角度,想一想,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4.从自己实际的角度,体验一下诗句的作用。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