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课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设备课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设备课心得体会1
“备课”这一环节,是五个教学常规(备、上、批、辅、考)之中的首要环节。什么叫备课?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上课内容,这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否认真备课,通常体现在他撰写的教案上。什么是教案呢?教案,就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时间安排、组织教材、预习检查、课堂练习、布置作业等。
一般来说,教师编写的教案的确可以见证其备课情况,反映出他的教学态度与业务水平。因此,检查教师是否认真备课,总是把检查教师的教案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但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备”在教案里。教案是“死”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却是“活”的,不同的时间、场所、教学对象、甚至天气等诸多因素,都会使一篇教案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加之教师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水平发挥,所以教案写得好看,课未必就能上得好听;教案写得粗略,课也未必上得差伙。但必须肯定的是,除了像魏书生、孙维刚、杨忆等教育教学专家之外,对于一般老师来说,不备课不写教案去上课,一定是失败的,一定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备课就是教师本职工作的重要内容,检查教师的教案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然而,不难发现,现在有一些教师并不认真备课,他们的教案成了聋子的耳朵——是个摆设而已。这些教师写教案根本不是为了备课上课,而是为了应付检查。有的教案字迹不是不端正,内容不是不完整,而是干干净净有头有尾,质量上层可以公开发表。但你倘若深入课堂,不难发现有些教案并未带进教室发挥作用,而是丢在办公室。再进一步了解,定会发现原来这些教案并不是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前钻研教材撰写出来的,而是课后匆匆忙忙照抄照搬下来的。他们往往是课上在前面,教案补在后面。每当检查教案迫在眉睫时,连夜赶抄教案者大有人在。结果是教师教案“写”得像模像样,老师上课上得一样不像。要么照本宣科云里雾里绕来绕去模棱两可,要么重点难点疑点不分“一锅煮”。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教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不知其要。教案上明明白白写的是安排两个课时,而实际可能拖了一个星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个别教师确实是因为不思进取懒惰成性而外,我认为还有其它原因,那就是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不科学。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案检查时天衣无缝不受责罚,便想方设法采取应对措施,而今现实条件又给教师抄写教案大开方便之门。所以,老师只要出于应付检查去抄教案,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教案是备课的具体体现,完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倘若写的是一套,教的是一套;写的并不教,教的并未写;写得天花乱坠,教得一塌糊涂,其后果只能是教学质量大滑坡,误人子弟,不堪设想。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呢?我认为还是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从种种框框套套中解放出来。有人曾经说过,要办好一所学校,一是要有“大楼”,二是要有“大师”。“大楼”需要资金,主要靠政府的投入,我们想盖大楼、建大楼,也没有这个能力。但大师的培养、大师的建设,是我们能够实现或尽可能实现的。教书是良心工作,教育应以人为本,积极为教师搭建培育高素质教师的`平台,充分调动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让教师被动地工作,出工不出力。
应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还给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之把为应付检查而长篇累牍地抄写教案的时间真正用到教材分析上。魏书生老师曾说过,教书多年,老教案可以新用,即把自己过去写的教案拿来仔细研究,成功的地方留用,不当的地方改写,不足的地方增补,这样认真修改之后同样是篇好教案。只要教师的教科书上有明显的手写批注,即使他的书面教案字数少一点,篇幅短一点,卷面花一点也无可厚非,只要拿到课堂上实用即可。如果教案细得废话连篇、抄得整整齐齐,拿到课堂上却无实际指导作用,这样的详案其实是“死案”,又有什么价值呢?有的老师“一案用终身”,那是绝对不行的,那就是偷懒的表现,必须坚决杜绝。
其实,深入课堂听课就会有很多长进、新的发现,我们通过听课评课互相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检查教案的时间少花一点,深入课堂听课的时间多花一点,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当前,各地正在加大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高新时期教师业务素质,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备课的单打一现状,使之逐渐从“闭门造车”的传统备课中走出来,形成同伴互助、共同探讨的教研氛围,逐步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让教案真正“活”起来。
学校给了教师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教师更应该自强不息,充分认识备课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自觉履行备课职责,养成超前备课的主动性,把自己的睿智融入备课过程中,把自己的创见写进教案里,使教案如同涓涓细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桥梁缓缓注入学生心田,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我们的备课才能发挥作用,我们的教案才能写活起来,用活起来,上活起来,我们的“大师”才会脱颖而出,我们的“高徒”才会“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设备课心得体会2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在郑华山组长的组织下,我校数学组针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这一课举行了集体备课。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这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观摩课很有特色,主备老师很好地展示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围绕“垂直”字遵循“孕、生、养、悟、用”的自然生态课堂,老师很好展示了图形与几何课的由简到繁,遵循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再就是关于集体备课的碰一碰,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看似简单实则有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好好运用。在这次集体备课中对集体备课方式方法,和操作过程的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通过学习,我对这一问题也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在集体备课中,每个人都有重要作用,教研组长要组织好大家,确保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而老师们则要积极献言献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个人备课中,主备老师提出的自主备课的写一写让我印象深刻,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就被我们一带而过,其实,问题没有简单不简单,只有我们深入不深入,所以今后要从细节处入手,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认真研究,吃透教材,摸透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除主备教师外其他的教师们也应该提前对本次集体备课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我觉得高手也不能对所有教材全都把握因此提前了解备课内容十分必要。只有提前了解所备内容,集体备课中才能精心指导,指正,才能预设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另外,上课评课以后如果觉得这节课不够成功可以大家指导交流后再备再上再评,也可以一课双备,一课双讲,一课双评。因为每个人对教材的把握理解不同,设计思路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效果当然不同。我们可以在集体备课这个交流的.平台中提升自己。
集体备课的好处。通过学习我意识到集体备课有以下三点好处:
(一)、集体备课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
过去是一个人独立思考,参考一些教学资料,备完整册的教学内容(也有的是“今年抄去年”备课方式)。而现在,是几个人合起来,共同来完成同一项任务,这样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
(二)、集体备课能使我们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适应新课程新颖性和选择性的需要,仅靠一本教材和教参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课堂教学的需要了。除了可利用自有的一些资料外,能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就是互联网了。因此,我们将网上查找的一些信息进行整合,为组内人员共享,弥补了书本材料的不足,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质量。
对于我校的集体备课,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在集体备课中,不管你是否是主备人,个人钻研是集体备课的基础,因为每个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加工处理也是不同的。每周的集体备课前,应先布置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同时把自己的思考、经验、困惑记录下来,以便在研讨时,与其他教师交流与共享。有了充分的思考和酝酿,教师才能主动参与,畅所欲言,以个人的思考凝结集体的智慧,最终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不要仅仅是把前人的教案机械的照搬。
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我自己也要利用好这个交流平台向有经验的教师好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