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失格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失格读后感1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这是我对于这本日本文学大师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人间失格》中印象最深的句子。
我终于还是鼓起勇气提笔写下这篇文字,为什么会用“鼓起勇气”这样令人怪异的词?原因是太宰治先生在书中描绘的文字中的“丧”已经侵蚀了我,这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像毒在血液中迅速流淌,慢慢深入骨髓……
在一位挚友的推荐下我初次接触了太宰治先生的书籍《人间失格》,我怀着淡然的心态开始读这本书,却以意犹未尽结尾。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带着魔力和侵蚀力,一点点打动我。
查阅了关于太宰治先生的资料,才知道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豪门,一生立志文学,师从金伏鳟二等小说名家;大学时代曾积极投身于左翼运动,却中途逃脱;生活放荡不羁,却热衷于阅读《圣经》;五度自杀,四度殉情未遂,三十九岁时与最后一位情人投水自尽。若是发生在当下的话怕是媒体们大肆炒作的素材了吧?《人间失格》是他的遗作,也是最被人知晓的作品。
回到书中的内容,作者以自传的形式诉说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真实而又深刻。小说主人公叶藏酗酒,放逐自我,用药物麻痹自我,自杀,辗转于多个女人之间,药物和酒精侵蚀了他的身体和灵魂,他痛苦不堪,却又无法挣脱。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只是叙述自己的一生吗?不是,是一种发自灵魂的的拷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虚度光阴吗?当然不是,但是这世上有很多人都在这么做,活着的每一天仿佛机械般行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生没有活出该有的色彩,枯燥无味。等到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刻,回味起自己的人生,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那些人是谁?可能是你身边的人,也有可能是你自己。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直面的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普遍课题,描写了社会中概率越来越高的自闭者、叛逆者、边缘者的悲剧。作品主人公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叶藏若是处于当下,一旦试图叛逆、忠实于自我地生活,那么社会会越来越容不下他,他就会被异化成“人间失格者”。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会受世人称赞,原因大概是悲哀的人都有叶藏的影子吧。他不断引起人们的共鸣,残酷地给予世人痛击,甚至成为了不少人的精神导师。
“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他从挂着失真的笑讨好所有人的童年,到挣扎于金钱与爱日渐倦怠而绝望的青年,叶藏于安乐时创作绝望之诗,于不如意时写出生之喜悦,这样的反差令人感到他的直率和悲哀。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所有人内心的无意识深处都存在着一个“永远的少年”。他不会老去,永远不会长大成人,他是永远的英雄,永远的青春。他不会定型成某一特定角色,不被世俗束缚,会一直乐此不彼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但却没有实现梦想的能力。这不是一种病态,它代表着所有人心中永不可及的“理想”。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把太宰治先生的文学称为永恒的“青春文学”。我们在他作品的主人公中发现了这一点,一个纯真的“永远的少年”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无可避免。他与这世界的人性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开了窥视人性的窗户,从中看见自己的不足,他人的弊端,呼唤起心中一直藏起的胆战和寒栗。
开头的语句的确是我感触最深刻的,我想作者能写下如此笃定的肺腑之语必定是经历了社会的险恶,人性的冷漠以及自我的摒弃吧。一个仅三十几岁的人能看透这一切,用尽一生才学写下不朽佳作,必定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学,这是太宰治先生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惊喜。
“人间失格”中的“格”一词我将之理解为对待人生的态度,谁没有过痛苦和折磨?人间失格者不论何时都会存在,只是存在皆有意义,不论何种际遇都必有其须经历的因缘。与其凝望着深渊,不如怀抱温柔,明媚地活着。这是最基本的积极处世之道。
生而为人,实则我幸
人间失格读后感2
《人间失格》是躺在书架里好久的一本书,翻了几页,深感压抑,便再没有读起。直到前几天学弟说他在读,又恰好成立读书小组,便又和这书重逢。
坦白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是在看叶藏的故事,而更像在回顾和剖析过去的我。这一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却也是刺激而痛快的。以至于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问自己: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假若你也曾有过一段晦涩孤寂的时光的话。
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如此压抑的气氛导致他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小叶藏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也许是因为生来就体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阴郁,以及少与人接触,让他只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人之初,性本善,他从书本中学到的绝对的善恶是非中为自己戴了枷锁。当他看到世间与他所想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时,(例如当他看到大人们若无其事的虚伪做作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正常的。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众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视人间,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间。他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挣扎而痛苦。颇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可这只不过是他自以为的。
如果用一个词去评价叶藏的话,那就是“混沌”。如叶藏一样的人的共同点是:敏感多疑,玻璃心,害怕受伤,极度恐惧人际关系以至于处理时战战兢兢,自我认同感低。然而,在面对与自己价值观全然不同的人间,有的人选择了极端对抗,可想而知撞得头破血流;而叶藏选择了伪装自己,讨好别人,努力做一个能够融入人间的正常人。而正是这种伪装和偏执,让他始终游离于人间之外,且日日挣扎灵魂难以救赎。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这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而叶藏,很可悲,他无法认识自己,也无法客观的认识世界。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饿不饿,他的一切都依附于别人的喜欢,别人的要求。可怜,可悲,可叹。
可我也曾有过那样一段艰难的时光。只不过我选择的是对抗,固执己见。现在看来,大概年少时多一些坎坷和碰撞,未必是坏事。若不残酷,哪得顿悟。若是像叶藏一样不断地伪装和逞强,终有一天会不堪负累。许是和叶藏有过相似的经历或者说心路历程,所以阅读手记的过程中我十分理解他,但我却不能同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叶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个小圈子里,他的所有痛苦挣扎都是真实的,痛彻的。可是,在外人看来那就是一种不知所云的矫情,甚至当你走过那一段路再回望的时候,也会骂自己一句傻比啊我当时都在想些什么。可我也明白走出来有多么不容易,那是一段多么黑暗无助的时光。
我很遗憾,叶藏没有和这个世界和解。叶藏最后感慨他失去作人的资格,是他在做出了那么多努力之后发现,他终究还是无法做一个正常人,他的灵魂依然无法得到救赎。更可悲的是,这些并非是别人的过错,而是他自己。是他的灵魂出了问题,难以修补。这无疑是最绝望的事情。就好像一个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忽然残缺的身体,难以挽回的那种悲恸。他再也没有勇气,也找不到办法去融入人间了。
而我,以一个曾经的病友,现在的胜利者的姿态,不能去尽更大善意的理解和心疼叶藏,多了些许漠然,这也是我的悲哀。可我也庆幸,有时的漠然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它,并不以它为耻。毕竟,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俗人啊。
愿所有迷茫的人,坚定的做自己,都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解。快乐的生活。
人间失格读后感3
“人,是不会在握拳的同时还笑得出来的,只有猴子才会。”因为在知乎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勾起了我对《人间失格》这本书的好奇心,恰逢某平台打折,就买了一本回家试着读了一点。写这些文字其实严格意义来讲,称不上读后感,因为书刚到手,只读完了序章和第一章而已,但是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矛盾、纠结似乎与我十分契合,许多想法一点点的冒了出来,不写些什么的话,今天晚上怕是不能安然入睡了。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
一上来第一句就雷的我体无完肤,虽然读书之前,就对作者“自我堕落、字字泣血”有些心理准备,但没想到第一句还是让我大呼无声,黑暗中的台灯下,我竟不自觉的口看舌燥,赶紧喝了一大杯热水,自我安慰道“压压惊!”
“人不吃饭就会死,所以必须劳动、吃饭——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让我觉得艰涩难懂、更具有胁迫感的话了。”
我在这句话上停留了许久,开始费解,后来有点理解,当我第四遍、第五遍仔细咀嚼这一句话的时候,竟然冒出了后脊背发凉的“同感”之感。是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还是只是因为这句话才突然有的这样的想法?我竟然可以理解这句子中的感情么?破折号以前,大家都是这样的说的啊,破折号以后,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想法吧,我怎么能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呢。后边作者关于灾祸、背负的语言我却并没有像这样的触动,并没有尝试思考、理解别人的痛苦与幸福的行为,大概是因为我单单厘清自身的喜怒哀乐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吧。
“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作者说对人类极度恐惧,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对人类死心,所以用滑稽的言行来讨好别人,这句话,绝望中的那一丝不切实际的希望,使绝望更加的绝望。“表面上,我总是笑脸相迎,可心里头,却总是拼死拼活,以高难度的动作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虽然我极力的想认为,我并不是这样的,但是内心的声音一遍遍的嘶吼,这不就是你这个虚伪的人类么,总是一副乐天派的表现,竭尽全力符合大众心目中“积极、乐观、向上”的描述,却在一个人的时候,偷偷在同样阴暗的台灯下,才敢转过身看看如下水道一般阴暗的内心。还有更让人恶心的感觉么?(没准这就是我为什么对下水道里湿了毛的老鼠那么恐惧的真正原因吧。苦笑。)“不知从何时起,我成了一个不能说半句真话的孩子。”谎言才是对阴暗最好的保护。
“面对世人,我总是害怕的发抖。对于同样为人的自己的言行,更是毫无自信。我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
矛盾、纠结,内心与现实的冲突,无奈的逃避,后边关于滑稽行为的描写越是轻快,我就越是能体会到那深入骨髓的无可奈何与绝望,“怎样都好,只要能让他们发笑就好。”来自灵魂深处的祈求,面对强大的“人类”,无能为力,只能用虚伪的滑稽隐藏内心的恐惧,面对我的滑稽行为,不论是大哥“语气中满是疼爱”还是父亲“在玩具店里笑了半天的”满意,都让我觉得作者的世界,是那么的冰冷、寂静、孤独。像我一样。
“近乎完美的蒙骗众人。”
这句多少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但是这句话也是对我触动比较大的,近乎完美的蒙骗,未必不是一种真实,从某个角度看,最终被蒙骗的,或许并不是众人,而是内心中在阴暗角落里蜷缩的自己,越是活成了人们期待看到的样子,就越是压缩内心光亮的范围,角落变得更加狭窄,无法容身,阴暗变得更加阴暗,无法视物,直到蒙骗被戳破,那时的情景,就像作者写的“我稍加想象,已战栗不已。”
“即是说,对女人而言,我是个能对恋爱秘密守口如瓶的男子。”
作者说他“隐忍不言的孤独气息”是他频频被女人趁虚而入的诱因之一,对于此,报以极大的疑惑,完全不能理解,反复咀嚼思考也没有一丝困惑消除。或许继续读下去会有变化,但是今天晚上,不适合再看下去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4
高三那年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有的只是无处安置的.愤怒。丑角不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也不能使他人真正快乐;对拒绝别人怀有恐惧;极端消极避退美好的可能;每个故事只是刚刚开始就没了下文;没有目标和希望,悲观,颓废,绝望,生无可恋等等让我对其感到厌恶。
半年后对传统文化不再感兴趣的我却也不再讨厌人间失格,因对其产生了同理心。时代的车轮从未像现在这样走得如此迅速,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持续焦虑,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自然挫折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它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忍不住自暴自弃,于是抑郁的人变的越来越多也变得再正常不过。
叶藏把自己装进壳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自我,与现实彻底割裂,他渴望爱,渴望幸福,也试图去寻找爱,寻找幸福,但每一次爱和幸福出现,他又开始逃避,甚至自我毁灭,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深渊。结尾的时候作者借金桥小酒吧的老板娘之口概括了叶藏: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前者是指世人眼中的印象,后者才是原本真实的。就像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所有人内心的无意识深处都存在着一个永远的少年原型。叶藏不就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永远的少年吗?他对幸福人生懦弱但执着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充满恐惧,又渴望实现的自我呢。
时间再过去半年,我注意到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于是我意识到了他的罪恶感大多来自于社会道德。比如他在社会中扮演的儿子这个角色,他的父亲对养儿防老这个概念不是很强烈,但很在意个人意志及荣誉的延续。他完全没有尽到该有的责任,毫无疑问他是体制内的失败品。所以一直以来,他不得不害怕自己家庭背叛他,逃避他,甚至批判他,事实也确实如此,只是他到最后也依旧留恋和依赖。
世间不过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已。如果没有枯木引导叶藏进入深渊,叶藏会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呢?我想不会,他花一生也难以治愈自己的童年。他不信任别人,也没有成全过自己。他内心空虚,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界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只需要被人拉一把就会跌入深渊,获得救赎却要走很远的路,事实上他算不上不幸,只不过谈不上幸福罢了。
故事的最后,他说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莫名刺痛了我。27岁的叶藏头发花白,看起来已经是四五十岁的样子,寒冬来临,坐着烤火的时候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诡异的模样比死人的面相还要难看,似乎他坐在火盆边伸手烤火的间隙,生命就会自然消亡一样。从疯人院出来的他在世人的眼里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疯人自古有之,但随着现代精神病学的诞生,尤其是随着佛洛依德学说的推广,我们开始把疯狂的人看作是有精神疾病的人。于是,疯子成了正常,理性和秩序的反面,是需要被规训被惩罚被治疗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这要跟谁去说呢?过去的路黯然无光,未来也难以被照亮。
现在我开始关注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影响。将自己置身事外的感觉就像在空中鸟瞰在十字路口行走的自己一样。人间失格所讲述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930年期间,当时日本整个国家社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冷漠的家庭和动荡的社会,让叶藏过早的认识了是人的本性,并对这种本性产生了深深的绝望,他拥有极强的自尊心,追求内心深处的至善至美,但又太容易受伤。敏感的神经使其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于是他失去了爱的能力。
但当我用这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思考的时候总感觉不对,似乎有个声音告诉我:个人永远不可能将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同塑造自身的文化的意识形态对话,有关这方面的思考不过是自身的偏见而已。我无意亵渎你的感情,但也许你的记忆有所偏差。
人间失格促进了我对美的认知,虽说认知也存在阶段性,我现在对线性时间中对过去存在的事物的认知也许和以后有所不同。但当下感觉得到的极美之物在这一个阶段里不由分说地主宰了我。令我全身心地感动,所以它应该是我终身的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