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3-07-27 07:40:23 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集合1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集合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若是愿读一本书,必是会先从某处知晓她的存在:或从朋友口中,或从网络,抑或从学校开出的书单。而我接触到《苏菲的世界》,却是从另一本小说的故事情节里。书中的大学生请同学推荐他一本哲学入门读物,这位同学先是提及了《西方哲学史》,其后许久,突然叫出了《苏菲的世界》。大学生拿起了她,于图书馆内坐了一下午,读完后直呼醍醐灌顶、精彩万分。

这本小说的作者当时是一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法学院学生。我想,这书中大学生的读后感受,应也是他当年读完此书所感吧。的确,我以为《苏菲的世界》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学启蒙读物。这样的书,她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丰富且缤纷不乏味的哲学知识,也有倚靠哲学理念的故事。苏菲的意识存在于席德的脑海中,而当她发现自己是被大校所创造出的角色时,她选择了逃离——在这样一个情节里,“创造者”是大校。而在书外,乔斯坦.贾德又创造了整个书中的世界!

这不正如在整本书开头几张中大校所打的比喻么:苏菲好比生活在兔子皮毛中的人,而大校好比白兔,提起这只兔子的便是乔斯坦先生。而苏菲竟真的从兔毛中跳脱了出来!当然,这些都只是出自作者笔下,而对于现实中还在兔毛中安居的我们,是可以有所启示的。

自然,书中的重点自然是大校所叙述的哲学知识。从爱琴海旁萌发的自然派哲学火种,至雅典三大哲人于整个欧洲燃起的燎原智慧之火;从中世纪教廷左右人心似是而非的宗教论调,到启蒙运动里思想家们对于教权与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的强调推崇……书中的内容似乎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相仿,但因为是大校书与苏菲浏览的缘故,哲学中许多枯燥的那些“主义”的名词,都被用生动而通俗的言语解释了。作者十分善于用活泼的比喻来解释玄妙深奥的道理,就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触动读者的内心,发人深思。

我相信笛卡尔尔的那句话:“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句子被改编成无数个版本,许多听说过的人也未必清楚它的真正意思。这句话最好的证例或许便是书中的苏菲,苏菲对着镜子问镜中的影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所有新入门哲学的人似乎在接触哲学后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这时,不妨用笛卡尔的话来勉励自己。苏菲只是一个思想,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中至少证明自己存在,也是令人安心的事情。

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哲学这门课是令多数青少年大感陌生的。即便高三将要上哲学一门课,但空讲唯物主义辩证法这般贬斥唯心,肯定唯物的言论,没有系统,也过于狭隘片面。而这一本《苏菲的世界》,最初面向的是西方的青少年,而至今在中国也并不是十分出名的书籍,倘若是被中国的初高中生们广泛传阅,一定会像那个比喻一般,让中国更多的新一代,从匍匐于白兔的皮毛中,转为站立起来的姿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哲学是什么?在以前就听过“哲学”这个词语,但是从来就未仔细想过它是什么,看过《苏菲的世界》后,虽然不是很确定,但是也算知道了些。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就是那些对哲学有兴趣的人所要探讨的,乃是自地球有人类以来,人们就辩论不休的问题。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小事,这些像是宇宙、地球与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之类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文化人都关心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它好想和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你也无法在百科全书上找到像是“上帝是否存在”这类的问题,但是当每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了,还有一些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尚未被世界磨平的心。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有好奇心,人们多于为什么会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这些哲学问题产生了。

关于书中提到的魔术师从帽子中变出小兔子的小把戏,可以借此打个比方,这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来的那只白兔,只是这只白兔体积极大,因此这个过程要持续好长时间。所有的生物都生于兔子毛的顶端,他们开始时会对这场戏法感到不可思议,但随着年纪渐长,他们会愈深入兔子毛皮的深处。毕竟比起脆弱的兔毛顶端,他们更喜欢安逸的毛皮深处。但只有哲学家例外,他们会踏上这危险的旅途,虽然中途有人掉了下来,但从那遥远的古希腊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努力往上爬。

从我们被母亲生下的那刻起,我们渐渐长大,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左顾右盼,好奇地想触摸每一样东西。所以如果是一个小孩子和大人看到石头浮在空中后,吃惊的一定是那个大人。孩子们会对一样东西表现出几百次的好奇,直到逐渐习惯,变得像那些大人一样。这真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在他们未具有哲学性思想前,他们就丧失了最重要的要素——好奇心。习惯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想到人们对于日常小事斤斤计较,而对这类更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就不免想到未来到底会怎样。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尤其是大人)“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会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你,然后也不会认真回答他。只是因为这种问题似乎没意义,大家都认为世界的存在不是理所当然么。这样一说好像很严重,可这就是眼下的事实

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有好奇心,这就是哲学家。如果无法判断你是孩子还是哲学家,那么你已经过于习惯这个世界了,以至于不会对他感到惊讶了。

苏菲在14岁的时候在神秘人的带领下去尝试思考这个世界,就像在她前往兔子皮毛的途中,被神秘人拦下,带回到兔毛顶端。我现在刚好也是14岁,虽然无法有和她一样的经历,但这样一本书无非也是一个警告。

像孩子那样看世界,不被生活磨平棱角,不会变的圆滑世故,保持对一切的好奇心,不过分习惯这个世界,这是14岁开始我看到的新的生活定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当被问及这些问题时,你是否会困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是:哲学家对一系列哲学问题探讨的背后,给予我思考的空间。给我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打开我认识这个世界的大门。

该书以主人公苏菲为线索,书信为引子,通过与艾伯特书信来往,苏菲学习了从耶稣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哲学历史,跟着苏菲的脚步,读者会收获西方哲学史中很多大师的经典理论。

开篇就说:“人类就像从魔术师的礼帽中变出的小白兔,而哲学家会去探索魔术师的奥秘。”从耶稣时期到现代社会。艾伯特很系统的给苏菲讲了前后几千年的哲学思想。

自然派哲学家代表的事物不会从无到有的观念,德谟克里特斯 ……此处隐藏11951个字……p>

从哲学书来看,《苏菲的世界》在创作出版后不久就成了畅销书并被誉为名著是有它的理由的。《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借助艾伯特给苏菲上的哲学课而将一整部西方哲学简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们婉婉道来。本书在阐述哲学观点时运用的例子生动有趣;书中通过一个女孩的角度来思考哲学,增加情切感,使哲学更易懂;写作方式很有创意,哲学家通过书信来教导哲学,此外,书中有书,故事中有故事。

对于这一点,我真的很欣赏作者乔斯坦贾德,他一定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我很喜欢他对“哲学是什么?”的解答: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宇宙是兔子,人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真是太生动形象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课外看的第一本学术性的书,收获还是很大的。以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也没有想象中难懂,它还与科学有着一定的联系,是一门值得学一下的一门学科。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最近一段时间,并没有好好地看书,因为时间和精力总是会被抢占,想把一些事情想明白,想把一些事情处理好,但回过头来看看,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都说你用简单的眼光看着世界,世界也会变得简单。其实,这句话是假的,因为世界并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管你想的多么简单,世界依旧在你面前呈现的非常复杂,所以,有人评价说我是属于典型的读书读傻了的。

不去纠结从哪里来,也不去在意将会到哪里去!作为一个个体而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本不是由我们所能决定的,唯一能够有所作为的便是认识自己。人会戴着面具面对世界,有的时候是一幅善良的面具,有的时候是一副邪恶的面具,不管善良还是邪恶都是一种保护。保护的本质也是因人而异,有人是为了让自己更好,有人是为了让别人更糟,所以,没有办法用自己简单的眼光来看清别人的复杂,也或许,你自己的简单在别人眼中也是一种复杂。蒋哥问,心理学的本义是什么?问题太深奥,大家都没有回答。我说,是为了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可现实中你会发现,心理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许多问题并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变化。《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书名的意思就是智慧的世界,赋有智慧到底能不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更快乐?这个是需要有时间来检验的,因为好和快乐包含很多东西,物质必不可少,但是精神更难能可贵。

有人说我变了,我也觉得我变了。读书这种习惯如同其他癖好,时间长了也会上瘾,一旦开始只是沉溺其中不知跳出来再看,也便就同我一般离傻不远了。以前看书总是觉得书就是打发时间的东西,或者还可以用来在朋友们面前“卖弄”,以便赢得赞赏,或者以此为基础博得谋生差事,其实这样原本就挺好的。

可是,一旦看书的时候开始认真思考,那么认识不清或者认识清楚之后的痛苦也便随之而来了。看《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边看书边思考边摸索边认识,也不知道有没有思考清楚,有没有认识明白,只是痛苦就这样悄然而至了。经历了这么长一段时间,我时不时的还会念叨你是谁,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念叨的多了,便渐渐地放下了,因为生活不是念叨来的,而是需要用真实感触来体悟,需要珍惜什么,需要放弃什么,慢慢的想明白了便也不再纠结。

都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其实这真的是属实的。但这种改变在别人看来是有好有坏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明事理者会丢给你一个鄙夷的眼神,明白原委者也会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是否接受这种改变全在自己。有四个字很简单,叫做“向死而生”,李开复拿它做过书名,我也会时常去琢磨,慢慢地便觉这四字很有意思,人与人有很多的不同,但是终点都是相同的,所以怎么活着便显得很重要,因为没有修改和重来的机会。这便是为什么要认识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然,真到80岁时回忆此生便要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4月份随意在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到10月份忘记为什么才开始看,我觉得,书也好,人也好都是要讲缘分的,也许这就是我的缘分。

上个无奈的假期,让我倍受打击。开学后,连着几天晚上在寝室里走来走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心里烦躁却没有人能够开解我,唯一能给我帮助的人,却只给我带来了两个不幸。我真的想永远停留在20岁。

这个十一,我回家跟这个我最重要的人谈了谈我的未来,虽然有些条理不清,但是我把我的意思传达到了,也明白她对我有什么要求和期待,我觉得,沟通很重要。相处也很重要。即使是血浓于水,也需要朝夕相对。

虽然我模糊的能感觉到我对未来的需要,但是当我看完这本书,我才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其实也谈不上是信念,只不过觉得心里终于有了支撑,还是会觉得无聊,但是不至于慌乱和不知所措。我大概能够感觉到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在以后。虽然我不知道未来能不能像我设想的那么平顺,但是至少我的心不会改变,我不会迷失自己。“未来”这个词,也告别了过去不懂事的期待,而终于有了“希望”的含义。

整整两年的大学生活,我都浪费掉了,但是我对妈妈说,我觉得我浪费得好,浪费得对,浪费得很值得。我知道很多人跟我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比我要优越得多,所以在网上看到他们看的书,看的电影,看的动画,去过的地方,对事情个认识,我觉得自己相当孤陋寡闻。不过,生活的平顺让我对此除了钦佩没有其他感觉。我没有想去看那些书,没有想去看那些电影,没有想去那些地方,也没有想把自己变得成熟和深刻。好吧,我有想看那些动画,顺带发现,《攻壳机动队》真的不错,我指的是剧场版,好吧,其实我还没看完OVA。

我就是一个普通成长的孩子,我觉得没什么不好也没觉得有什么羡慕。小学的时候,电视里放什么就看什么,中学开始沉迷各种小说漫画,天天去书屋报到。大学上了个三本,挂过两次科,至今。

我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和我一样的,或者,其实不如我。当然我知道高中那些重点班的孩子其实还是很有追求的,也许她们才是正常的高考的样子,像所有我在小说里看到的那样。而不是像我这样,整个高三唯一做的努力,就是少看小说少去网吧。

父母对我们的唯一就是不请家长,我想,好吧,我猜想,家长们的心态是这样的,能考上大学,就上,考不上,那就上班。那么多人都是这么过过来的,没见上不了大学饿死的。碰巧遇到拆迁,不然奶奶说,还没钱负担我一年两万的开销。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觉得很好。如果没钱上三本,我就会去读专科,然后上班,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我觉得像我们这样长大的孩子,都没有那么计较钱的问题,反正不管做什么,一个月工资也有个一两千,要操心也是家长们操心,或者等我们懂事以后自己谋出路。该吃的吃,该玩的玩。也许不会穿一件四五千的衣服,但是每季换换七八百的衣服还是做得到的。你看,这样也没什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