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3-08-15 08:40:17 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目送》读后感1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目送》读后感2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龙应台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自我上高中以来,就独自离开父母去汕尾读书,父亲每年都会送我到车站,每次他都会看着我的背影远去才会离去。上大学以来,就更少回家了,父亲一节假日就会发微信叫我回家过节。从高中到大学,我不知道留给了父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父母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父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爸,你快回去吧”,但每次爸爸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总有分岔口。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一辈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读后感3

作者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父亲,母亲的逝,儿女的大概。看到这本书时让我懂得,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事物、人物不让自己后悔而成为遗憾。这是一次亲情的谈话。一生中我们一直在目送是父母一直目送着我们。一直都是我们走在前面而他们在后面,途中我们可能跌倒,是他们在后面看着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再下一个拐角处目送着我们。我们一直往前走却忘了后面的父母,他们期待,渴望着我们的回头一笑或者一句问候,我们不知道走在后面的他们是否跌倒。

之前看到一篇小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十七八岁的男生回去老家过年,当要回老家时,他的奶奶含着泪告别表现的是十分的不舍他走,而男生心想的是:又不是不回来了,干嘛那么严肃。之后的几天他听到了一个坏消息,他的奶奶走了,离他而去了。这时的他才知道自己的错误,为什么当时自己不好好珍惜呢。

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赶紧长大来保护家人,可是越长越大,发现自己的矛盾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大,他们有时很烦,很多话,甚至小到每一件事都要管,就越反感他们厌恶他们,但是他们有些事情对我们却很关心,吃了吗?天冷了多穿衣甚至去超市也按照着我们的口味来买东西,不论那件东西有多贵,他们总是舍得。

而我们有时却忘了这份他们对我过分的关心,我们不懂得如何去体谅他们,珍惜他们对我们的这份关心。

我们都应该自己慢慢的走,等后面的父母走上来,不应该让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让他们看着我们目送到下一个路口。还记得小时候不去上幼儿园,父母是一步一步鼓励我去上回家后还有当天的奖励,如果获得小红花,还会带我出去玩儿,其实这些都是她盼望我们早日学成,但之后越长大就越不懂珍惜。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事物,所拥有的每一天,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照顾。

《目送》读后感4

如果按一本书的要求来说它,那它可能只是由一篇篇散文组成的。

买回家来,我并不是它的第一个欣赏者。因为它对我而言,只是作业的一部分,以后什么时候看也是一样呗。所以将它放在书架上,不再理会。

没成想过了几天,回到家时,只见这本书已到了母亲手中,而她的眼睛红红的。我十分惊讶,她在我印象中,从不软弱,十分强势才对。她看我回来,对我一笑:“回来了呀!”连忙把眼一擦,我便也不再追问。倒是对这本书好奇起来。心想这本书有什么神奇之处,使我妈妈如此感动?

当我把书翻到最后一页时,我知道了感动她的是作者母亲的那份对女儿朴素的爱与一位母亲的胸怀。

这本书里,最让我心酸的,就是那简单却也残酷的母子关系。是的,就是这样,我的母亲可能看到这一段也非常认同吧!我这个不孝的女儿,是否也让她如此心寒。想着想着,不禁惭愧。我也推走过母亲给我的伞;我也曾以为自己长大了,不需要父母的照顾了;我也曾认为他们唠叨……

因为我从没想过他们有一天也会老去,有一天有可能连我都不认识……

家是什么?我每听到这个问题,都会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醉倒在街边,警察跑了过来恭恭敬敬地说:“先生,我送您回家吧。”富翁问:“家?我哪有家?家在哪?”警察指着一幢大房子说;“那不是吗?”富翁一 ……此处隐藏4426个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场别离。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人生这场离别,谁也逃不过。爱父母,爱孩子吧。相聚的时候,请珍惜;离别的时候,请珍重。

《目送》读后感12

“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为追不上。不必追,因为留不住。不必追,因为心相随。好一个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阴晴,小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们能改变的是什么呢?我们能拥有的又是什么呢?不必追,“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前者是年轻的你,后者是年迈的你。我们一生都会说很多次“我身体很好,不必担心”;说一次:“大去之期不远矣”。

时间是一直藏在黑暗里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在路途中,不妨回头望望,在某个地方,某个角落,有双眼睛正注视着你,认真、欣慰、感叹……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们都在目送着,亦若大到生死离别,骨肉分离,小到暂时一别,家门远行。

我从一些人的世界路过,一些人也从我的世界路过。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13

读后:“看”由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离去、朋友的关心和兄弟的共同行动、写作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组成,写着挥之不去的和绝对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把他带到机场说再见,我像往常一样拥抱了他。我的头只能贴在他的胸前,好像我拥抱了长颈鹿的脚。他显然在与母亲的爱作斗争,“我的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当我读到;在他消失之前,我一直在等他回头看一眼。但他没有,一次也没有&“我的心又痛了”,即使在同一辆车里,他也戴着耳机&“他只独自听音乐&“我们在艰苦中养育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和冷漠!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场景,只意味着你和他在一起的命运就是看着他在这一生中背影远去。你站在这条路的尽头,看着他逐渐消失在路的拐角处,他背着你默默地告诉你:不要追。

看到这样的话,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在他的心里发出共鸣,这让我想起了真实的自我。此刻,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们依附于他人,我们总是希望给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间,减少与孩子的纠缠。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亲近他们将成为一种奢望。

我们现在的时刻是我们孩子的未来。今天早上,我还在向表哥抱怨妈妈的唠叨。我三十多岁了,仍然负责三四。从上学到工作再到组建家庭,我不明白我离开母亲有多孤独。每次我都匆匆离开家,只留下我的父母!当方向盘启动时,我向前看了看,完全忽略了身后深情的目光!每次我离开家,妈妈都会带我到车上,帮我找个好座位,但我只留下一句模糊的话:“我不知道。”;妈妈,快回去;但是每次我妈妈都会固执地等到车开动,直到我完全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

谢谢龙应台的这篇文章。她让我明白了老人的悲伤和无助!她让我知道将来如何对待我的亲戚、爱人和孩子!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14

目送,是为了再次聚首

最开始,先回忆一番。

第一次闻及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高三的某个课间,隔壁桌的同学说了一句龙应台的格言,而我却哑然不知这位华人世界里颇有影响力的一支笔,深感惭愧。

看的第一本龙应台的书正是《目送》,此刻还在当当的销售榜上,书是从小伙伴那里借来的,在某个暑假里看完,当时的情感至今仍有几分印象。书中谈到死亡,衰老和孤独,触及脆弱的敏感神经,几次尴尬落泪。还记

得是在家里的客厅沙发上,蜷缩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亲走出厨房门的时候,假装无意地抹去眼泪。当时读到的正是作者对其母亲的描述,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却有着一股让人心生悲伤的强烈情绪。

给文字赋予情感,它就是拥有了灵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触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读书会员的书单上,于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决定细细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们都到了独当一面的时候了吧,小时候渴望长大,觉得长大就有了自由,却不知越是长大,越会被现实圈住。成长的自由是相对的,大手拉小手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一个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气。

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应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能够附着依托。

人,终究是孤独的,你会有家人,会有伴侣,会有朋友,可是更多的时候,你仅有你自我。你才是你自我的全部,在这世间,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暂时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目送》读后感15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散文。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是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目送》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