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3-09-02 08:20:28 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路遥人生读后感 1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资料,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班级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班级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班级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完美的感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取,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感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透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

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构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样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取,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取生活的权利,但此刻对于我们来说选取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取,就必须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班级教师时不明白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明白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明白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取,选取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那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路遥人生读后感 2

《人生》一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在于它的名字。“人生”——多么广阔的一个词语,一本书能写尽其间的所有吗?满怀一种期待,开始细细品读这本书。

本书描写了农民子弟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从教师到农民到记者再到农民的一系列身份的改变,行为的变化,思想的变化,以及与巧珍、亚萍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从教师到农民这一身份的变化确实让高加林无法接受,而正是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但凡青年,总是富有激情;然而奋斗,却总是充满辛酸;而且爱情,还总是伴随无奈。这就是高加林的真实。

高加林的确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干,他有见地,有抱负,关心社会,还像城里的青年一样时尚——会打篮球!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用?他的身份卑微,只是黄土地上普通平凡的农民的儿子!没有社会关系,没有经济地位,没有权力资源??这所缺乏的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注定了他最终被书记所排挤,教师的职位被书记公子顶替的宿命!奋斗到最后,又得到什么?当他在失意之时,落魄之际,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意,陪他度过了那段没有阳光的日子,她就是巧珍。巧珍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孩,简单地爱着加林,可是她当时爱上的是个不成熟的加林,他总是把自己的感情牵强的与自己的前途相联系。我们为巧珍不平,她处处为加林着想,可

是他呢?最后却选择了一个以前是高中同班同学的知识分子,认为人家懂知识,懂文化,家庭条件又那么好,可以帮助他以后的人生,然后找了个自私的理由拒绝了巧珍,伤透了那个单纯的农村女孩的心,亲手毁灭了那片真挚的爱情。这也让我不得不思考感情与这个世界现实的关系。

当高加林再次碰见高中同学亚萍的时候,巧珍那苍白如纸的单纯也就真如纸张,被亚萍那如火的激情所燃烧,所湮灭,荡然无存??抛弃了那个没有文化、见识,没有共同语言的巧珍的高加林,满怀憧憬地和亚萍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就会幸福吗?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吗?就像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故事类似,上天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走后门”的事情被人揭发!所有的所有,工作、荣誉、幸福顷刻化为乌有。命运如同迷宫一样扑朔迷离,绕了一个圈子,带着满身的伤痛,他又一次回到了黄土地??释放青春的激情,有何错?为报负而奋斗,又有何错?追求爱情的美满,更又有何错?究竟人生是什么?为何一连串的对竟得出了一个无情的错!高加林的失败,高加林的悲剧,正是在于他选择了一条与现存的人生观,与现存的社会结构规则相矛盾的奋斗方式。

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时代,盛唐或者乱晋;不论处在什么样的阶层,帝胄亦或寒衣;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年龄,白首还是垂髻——纵观古今中外历史长河,即使同样的时代同样的 ……此处隐藏5195个字……深地莫过于纠缠复杂的爱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痴情,黄亚萍的绝情,张克南的真情……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促使我们思考何为爱情,怎么对待爱情。千百年来,人们也都在探索它的奥秘,可它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虽然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却可以判断什么不是爱情,也许,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开心的日子里,也始终想着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他最初会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他做农民的困顿与需要安慰的心理。并不是说他看不起农民,他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经历渐渐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没有想过要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做个农民。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却是不附加条件的,没有前提,无怨无悔,爱得纯粹,爱得彻底,爱得让人痛彻心扉。

大马河桥上,雪花飘扬。分手的时刻,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识字,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摇摇晃晃跨上自行车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爱情的过程异常动人,爱情的结果却很残酷。没有终成眷属,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爱情了吗?当然不是,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爱情也是。尽管结果可能不够圆满,可是仅凭结果评价爱情显然不够客观,没有过程的风风雨雨,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以沫,结果也许只是不幸地开始。从悲剧的本身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悲剧,而是希望,是人活着的勇气与激情,我们也正是从那些遗憾和悔恨中不断成熟成长起来,而这正是爱情甚至生命价值的体现。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于高加林来说,做了场好梦,猛摔下来,他也不该惋惜,他的爱情不在这里。

1992年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时年42岁。虽然他不是一个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难和残酷写出来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处在于真诚,在于他尽可能地挖掘与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可敬,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高加林们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人生》能够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于此。对于众多渴望凭一己之力在社会上立足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依旧面临着残酷的生存压力,而《人生》中那种不屈不挠的信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为苦苦挣扎和奋斗中的青年带来温暖和抚慰,给以他们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的话,既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对《人生》的注解。

我们的人生该怎么走过啊?

路遥人生读后感 7

前几天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开始接触路遥的小说。说不上什么感觉,至少没有想象的枯燥。这使我原本不情不愿的心情开始变得明朗。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知识分子,读书人,有才华,理想主义,负心汉。这是小说给他的标签,也是大众给他的标签。

看到因为同村书记的儿子要工作,而顶替了他原本教书先生的工作,使得满怀梦想的年轻人只能瑟缩在窑洞里,不见天日,没有未来。大概,巧珍只是他生活的调味剂,给他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撒了一把糖。她从不嫌弃他的落魄,愿意包容他所有的怪脾气,愿意自己受苦受累,保护他读书人的理想和清高。只是,不知此时的高加林是不是真的爱巧珍,还是仅仅因为,有一个女孩,她的出现,温暖了他原本地狱般的生活。

因为二爸的归来,高加林又成了三星那样的人,用一种走后门的方式获得了通讯员的工作,但是,不可否认,加林自身也是有能力的。这大概才是最可悲的地方。明明有与之匹配的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符合职位所有的特性,甚至能百分之二百完成任务,却一定要通过这种不能见天日的方式获得这份职位。

进入大城市的加林,无从说他是否是因为过多的赞美而膨胀或迷失,至少,他是暂时忘记了自己曾经最痛恨的那些,和自己所经历的的苦难了吧。他忘记了在自己最迷茫无助的时候,有个女孩,温暖了他的生命。忘记了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忘记了克南对自己从无恶意。忘记了自己是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才获得的这份荣耀。

因而,当黄亚萍,这个能和他谈论十四种新能源的女生出现,并对他展开攻势的时候,他彻底的沦陷在了膨胀的生活里,看不清前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黄亚萍是真心喜欢加林吗?我认为不然,当加林回到农村当农民的时候,她明白自己和加林的阶级差距,因而接受了同为县城领导家儿子的克南,当加林看起来前路一片大好的时候,她又放下了克南,对加林重新展开攻势。或许她是喜欢加林的,但是这种喜欢里面,又夹杂了多少虚荣和冲动的成分呢。当再次遇到一个优秀的人,谁又能保证亚萍不会为此抛弃加林呢?但是这些,加林统统看不到。他只知道,巧珍和他思想不在一个层次,不能理解他的高谈阔论和远大理想。巧珍只知道柴米油盐,不能和他一起过有趣的生活。不知道加林想要的有趣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是下雨天一定要他去草坪上找一把进口水果刀来测试有多么爱自己吗?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

也正是加林这种迷失,葬送了自己原本大好的前程。或者,那原本也是不属于他的。用不阳光的手段得到的,总归要失去的。加林心里其实一直是明白的。所以,当他失去这一切的时候,他的内心无比平静。平静的和领导告别,平静的收拾自己的东西离开,平静的和亚萍分手。而那个理想至上的,能和他讨论国家大事和十四种新能源的女孩,她有选择爱情的勇气,却没有跟爱人回农村的决心,所以,他们只能一别两宽。

或许那时加林是解脱的吧,天性使然,他是正直的,阳光的,理想的,清高的,也许失去一切的那一刻,他心里松了一口去,终于,命运帮他做了这个抉择,他就不用自己再纠结和难过。只是,此时,他不知道,他错过了什么。错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女孩。

走在回去的路上,想着自己和巧珍在这一路上有过的回忆,想来他是后悔的,难过的,这种伤心和难过压住了他失去一切的痛苦。是呀,失去这份工作,并非是他人生的结局,他还有很多美好的前程。但是,他却永远的失去了爱情,以后,他心里,会永远有一个空洞,里面住着那个美丽的女孩。在某一个深夜,他们两个依偎在装粪的牛车上,前面坐的,是一个心里装着一段美好爱情故事的老汉。

希望巧珍能过的开心顺遂。希望她在她热爱的土地上,能种出美丽而芳香的鲜花。

希望加林能重新开始,继续自己的事业,或者走出大山,有一个温婉的妻子,像巧珍一样爱他疼他。

希望德顺老汉,和他心里的美好爱情能一直留存,相依相守。

希望克南能够重新遇到一个爱他的,懂事的,贤惠的女生。

希望亚萍,能看清自己想要什么,希望她下次谈恋爱,是因为爱情。

希望我们不要成为亚萍和加林。

希望我们都不要错过生命中的巧珍。

《路遥人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