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后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的读后感1我家有好几个大书架,妈妈时不时地会买一些书回来,日子久了,书架就充实了,我的阅读兴趣也被培养起来了。每天我都要站在书架前挑挑拣拣,选一两本能入我“法眼”的。《桥下一家人》就是这样被我发现的,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我就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生活在桥下会是怎样的呢?一定和生活在树上一样有趣吧?桥下这家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我既好奇又兴奋地捧起它,走进了主人公阿曼德的内心世界,就像是拿到一盒巧克力一样,迫不及待地去品尝它的美味。
老流浪汉阿曼德住在巴黎塞纳河的桥底下,有一天,阿曼德发现自己的地盘被一个四口之家(母亲和三个孩子)占领了。阿曼德非常生气,对这家“外来侵略者”充满了敌意,可是在得知他们的遭遇后,他就不忍心把他们赶走了。在后来的相处中,阿曼德和孩子们慢慢地建立起了感情,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们,孩子们也把阿曼德视为自己的亲爷爷,阿曼德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下定决心要为孩子们建立一个真正的家,所以他开始振作,找到了工作,最后实现了孩子们的梦,让他们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桥下寒冷的风,吹不散一家人的温暖。”我特别喜欢这一句,在寒风刺骨的严冬里,住在桥下的那一家人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只因为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相遇在桥下,彼此真心相待。我想,这是一本关于温暖、关于爱的书。
我喜欢乐观的阿曼德。天再冷、肚子再饿,他也不绝望,而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因为“在一座巴黎的桥下,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都应该向阿曼德学习,对学习、对生活、对困境、对未来、都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吧!
我也喜欢感恩的阿曼德。巴黎圣母院大教堂边的花市垃圾桶里的一根干枯的冬青枝都能让他感到意外的惊喜;在冬天里看到鲜花,就感觉到了温暖的春天。阿曼德拥有的很少,除了随身的小推车,他别无其他。而我们恰好相反,我们拥有很多,但我们缺了一颗感恩的心。妈妈做的吐司,爸爸做的荷包蛋,奶奶包的饺子、外婆织的毛衣......我们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从今天起,我们要像阿曼德那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活里每一个小惊喜、小幸福。
我更喜欢善良的阿曼德。一开始面对占据了自己地盘的一家人,阿曼德表现出了敌意,而那份敌意却是来掩盖他内心的善良,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一颗“软心肠”,“如果你不把你的心藏好,这些八哥儿就会偷走你的心”。尽管阿曼德想要隐藏自己的善良,但最后他还是把这份善良送给了三个孩子。善良,就不该隐藏起来,对家人、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对需要帮助的人、对自己,都应该善良,不是吗?
《桥下一家人》,一本关于温暖、关于爱的书……
家的读后感2社会是不断的在提高,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礼貌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我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此刻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腐败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之后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终跳湖自尽。再比比我们此刻的社会,此刻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并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能够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此刻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经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此刻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能够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比较,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礼貌在提高,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能够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理解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我,要为自我的梦想去奋斗。
《家》描述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经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而今日我们的家,家里面我们成为了中心,父母长辈为我们而日益忙碌操劳,我们经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连家务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为父母分忧,甚至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给最好的条件”。可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们的意见,宠爱并且溺爱我们,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应当满足,应当回报他们。看了《家》以后,我们为之反思,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日,是否应感觉到庆幸,感到欢乐,感到幸福,并不断努力,用自我最完美的成就来回报父母长辈们为我们的付出呢?不管怎样,今日的我们比过去的他们要幸福,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奴役、没有饥饿……尽管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可是我们已经比他们原先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很多,我们应当好好珍惜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的读后感3他的传奇经历值得我们思考,曾经年轻时的迷茫,出家化缘的年代,在成就光环的照耀下,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企业家精神,“敬天爱人,自利利人”的哲学,稻盛和夫为迷失的中国企业家指点迷津——读后感。尤其“那句要努力奋斗到老天爷都看不下去出手相助的那一刻”,如此团队不凝聚都不行,业务不好才怪。
中国明代民间思想家吕新吾在《呻吟语》中把人的资质划分为三种:第一等深沉厚重,第二等磊落豪雄,第三种聪明才辩。稻盛和夫十分赞同这个划分,认为“居于人上的领导者需要的不是才能和雄辩,而是以明确哲学为基础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内省之心、克己之心、尊崇正义的勇气,或者不断磨砺自己的慈悲之心”。
最近辞职后,一直在走访企业家朋友们,发现大家的处境都很难,很多人都在寻求转行,传统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都在寻找投机快钱的生意,尤其金融业。广西考察之行,发现很多人开始从事业脱身出来,开始投身金融业了,加盟金融交易所,招兵买马,尽快开业,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沉不住气,想赚快钱,发展会员制的金融交易所,但虽然不 ……此处隐藏10604个字…………
胡继汕哥哥,品学兼优。他刚出生不久,妈妈就得了一种运动神经损伤的病。为了借钱给妈妈看病,胡继汕家债台高筑。迫于无奈,爸爸只好出去打工。家里的日子刚平稳不久,爸爸换上了腰间盘突出,眼看情况紧急,幼小的他骑着三轮车拉着爸爸就走,让爸爸心疼不已。生活渐渐平静下来,小继汕又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过了一天又一天。
读完这本书,我轻轻合上它,又轻轻地抚摸着她。心里不禁呼吁:哥哥姐姐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强不息,你们是我学习的好榜样!看着你们那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觉得你们多么像咱们江苏省的“省花”——美丽的茉莉花呀!起先,他们是一个个小花苞。然后,他们在阳光雨露下,变成了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美丽芬芳的茉莉花,沁人心脾,深受爱戴!
在这些温暖得直抵人心的文字下,我渐渐地体会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误到了人世间的道理。不知不觉中,我迅速地长大了。星期天下午,妈妈带我去老子山温泉中心泡温泉,我在那里玩的不亦乐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玩了两个小时。由于,在温泉里呆的时间过长,容易头晕呕吐,于是我们就准备去浴室冲澡了。刚从温泉里出来,感觉有点冷,可是我和妈妈只带了一条浴巾。妈妈二话不说,就把浴巾披在了我的身上。我看见妈妈冻得直发抖,便问:“妈妈,你很冷吗?要不然我把浴巾给你吧!”“不用了,你身体弱,不能冻着,我是大人,身体好,你披着吧!”最后在我的坚持下,妈妈还是披上了浴巾向浴室走去……
是的,我也要像哥哥姐姐那样,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用着最稚嫩的肩膀,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要成为一朵芳香宜人的茉莉花,在祖国的大地上尽情地绽放!
家的读后感14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错。其实眼睛确实是通往心灵的一扇窗户,但却并不是唯一的窗户。
《盲音乐家》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天生盲人彼得如何从因先天缺陷痛苦绝望而到最后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音乐家的故事。这本书里描写的不是催人泪下的勤学苦练——没有不眠不夜练习的辛酸的音乐家生活历程的描写。有的只是令人揪心的关于一个盲人的心理生活历程的故事。
得自幼失明,但是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窗必然会为他打开一扇门——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但是也是缤纷多彩的,是五光十色的。他拥有常人所不能及的灵敏的听觉——他能仅靠声音的辨别便把周围的人和环境区分开来,他可以通过某些意识区分白天和黑夜,他甚至可以依靠音乐区分颜色之间的区别……然而这些本领并不完全是上天赋予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听到的声音越来与纷繁多样,声音之间的跌宕起伏越来越明显,彼得开始感到惶恐和茫然,他感觉到不知所措——因为这些都是他所不了解的,不熟悉的。对于环境的茫然无措和内心对于某种未知的东西的不满足造成了他郁郁寡欢的怏怏不乐的甚至是痛苦的生活状态。他内心的渴望随着成长越加地被放大,他渴望了解生活——了解不同的声音,了解内心所向往的光明……然而渴望的越多他内心的痛苦就愈加深重,他痛恨自己的先天缺陷,他甚至觉得就连街边的盲人乞丐都比自己来得幸福——虽然他是地主的独生子。
读完这本书,我始终觉得使彼得真正痛苦的是他内心对于“光明”的追求与渴望——是他那永远不满足的追求使得他最终得以“复明”。如果没有这前半生的痛苦的追寻和对于光明的探索,那么他就永远都只能生活在黑暗中,只能永远成为一个性格乖张暴戾的像敲钟人一样的庸碌的人。同样是天生的失明,彼得最终成为了伟大的音乐家,而叶戈里却最终只能成为一个终日埋怨生活,沉溺于个人对于光明的幻想中的呆板的敲钟人。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即使起点是一样的人最终也会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极端。
我在设想:如果我也不幸成为了“那些不幸人”的一份子,那么我会怎么办呢?如果我能像彼得一样对于光明的追求永不止步,那么我或许会成功;但是如果我像叶戈里一样对生活只剩下埋怨和失望,那么我将永远失败!
引用《小猫杜威》中的一句话:“生活、爱和希望绝不是那么简单。幸福永远无法预测。你会在最幸福的时刻受到袭击,而且永远猜不透原因。”既然我们不能预测生活中的幸福和不幸,那么就让我们用对幸福充满期待的心灵去活好每一天,要用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就像彼得最终战胜黑暗迎来光明一样,我们最终也能取得属于自己的光明人生!
家的读后感15刚开始想要这本书,只是因为封面吸引了我。这本书是村上春树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身为小说家的各种事。
他的语言有一丝令我难懂。他的语言总是让我认为这种表面意思里面还有更深刻的本质意思。总是有许多的“逻辑”“状态”“片段”等看起来简单实则很难理解的词语,我觉得这样显得十分的严谨。他擅长运用比喻,他把我们储存信息的地方比作大型档案柜,一个个抽屉中塞满了各色各样的信息记忆。这样又使得令我感到严谨复杂的语言多了一份风趣。
其实村上春树先生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自己可以写小说。没写小说的时候,二十多岁的他,只是马马虎虎的经营着普通的小店,努力的还着欠款而已,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时不时也会感到“啊!人生就这样转瞬即逝了啊”让他萌生出写小说的原因也很奇怪:看棒球球员打了个二垒打,一个念头就突然冒出:“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于是他就开始买稿纸来写,连续几个月,不停的挤出时间,终于写完了“还那么回事的东西”,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他开始用英语写,发现因为自己英语词汇的表达能力受限,所想表达的东西没有修饰词,就更加明确的表达出来了。最后《且听风吟》就这么问世了。
感觉村上春树先生当时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稍作方法调整,就把一本书给完成了。总让我有一种感到随便的态度。然而村上春树先生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写小说就是这么简单啊”似乎有点侮辱了被旁观者仰慕的伟大文学啊!但是一直保持着小说家这个职业是困难的啊,需要有持久的气概和洋溢的才华呐。尽管如此,村上春树先生还是在小说家这个激烈的擂台上“活”了下来。
我很佩服村上春树先生。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不喜欢上体育课,他有不同寻常的看法:写小说绝非难事,谁都会。才思过于敏捷的人不适合写小说。他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在写小说的日子里,不断地与时间拼搏,消除枯燥。他有自己的风格,从不在意文学奖的事情……
搞得我都想写小说了。村上先生从一个平凡的青年到了一个扬名海外的大作家。从他的话说:“写小说只是一个拿出纸和笔,与时间拼搏的事罢了!”在生活中,我本人从来没有为哪件事情认真努力过。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娱乐上的。“困难”“坚持”“能耐”“才华”这些词似乎读起来挺简单的。其实去拥有这些或去实现这些是有多难。
总想让自己枯燥无味的生活多一点色彩,却总是原地踏步踌躇不前,总是立下了等下要怎样以后要怎样的目标,却总是没实现过。
我希望自己就像村上春树先生一样,在偶然的一刻,找到了一个不是偶然的想法。并为之一直一直的前进着,哪怕走了几周,几个月,几年也好,只要我是一直一直的。
我觉得谁都有资质做许多事情,“才华”这种东西也可以省略掉。所以啊,不要总说“几天后”“只有干什么才能怎么样怎么样”就像写小说一样把心里想要的表达出来吧,想到就要开始拼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