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后感

时间:2023-09-28 00:40:23 读后感
《伤仲永》读后感

《伤仲永》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伤仲永》读后感1

我学中文时就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记忆颇深。昨见一朋友,不仅让我替他惋惜。他的才华聪明在我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是,只是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带给他不利的因素过多,导致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现在这样。我很惋惜他,但无能为力,大有王安石伤仲永之心。是的',命运在自己的手里,有时也不好把握。但愿这位朋友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做一个不平凡的人。下面是王安石的伤仲永原文和译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读后感2

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真的很“伤”,可哀伤之余,又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什么一个天才,就这样被埋没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华出众,他出生于农耕家庭,从未接触过任何文学的作品,竟然5岁就能指物作诗,并让人啧啧赞叹。可因其父母把他当作赚钱工具,不让他读书,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从全文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与方仲永堕落成常人绝对也是最最分不开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亲的所作所为。

仲永那时还小,虽然天资聪颖,但并不能辨别是非。父母们也正应当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时候,多灌输正确的思想,让他们多读书,多增长知识,更何况仲永还是一个神童,若让他好好读书,长大必然会成为一个才子。可他的父亲却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习,竟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以至于变成后文的“不能称当时之闻”和“泯然众人矣”。可是他堕落于常人,却也跟自我分不开关系。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写过他在仲永12、3岁的时候见过他,虽依旧有些才华,却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说,仲永这时还算是一个天才,此刻再好好读书,也为时不晚,还是能小有成就的。并且仲永也12、3岁了,已不再懵懂,能够不必当作父亲的赚钱工具了。可仲永却依旧听父亲的话,每一天走遍全县,作诗,写对子,收报酬,丝毫没有一点觉悟,也没有发现自我的改变,也正是这一点,使他错过了最终一个机会,从此碌碌终生,泯然众人。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此刻才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若不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读书,结局也就会像本文的仲永一样吧。更何况我们"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仲永着实令人哀叹,但我们此刻更为重要的,则是不要让后人或身旁的人在"伤"字后面加上我们的名字,那样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伤仲永》读后感3

方仲永虽天资聪颖过人,最后却依旧落得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结局,没有脱出“世隶耕”的宿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仲永儿时没有进行系统而刻苦的学习,荒芜了宝贵的青春时光。少年不知学,等年纪大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仲永五岁时,一首即兴而作的诗作,令父亲和乡邻发现了他作诗的惊人天赋。于是他的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显摆其才能,尽情享受着眼前难得的收获钱财、得到尊重和自高自大的'荣耀,而且始终如此,不知醒悟,最终令天资聪慧的仲永“泯然众人矣”。倘若,其父在仲永的才华刚刚被发现的时候,将仲永送去老师那里学习文化知识,熟读天下经典著作,那么原本就天赋过人的仲永定当更上一层楼,会成为一个处处受人敬仰的智者,而不是一个只在田里种庄稼的普通农民。

世上既然有天资优秀但后天不加珍惜的人,那么也必定会有天生愚笨但后天勤奋刻苦最终成就大事的人。

曾经有人对威特提出“先天的天赋比后天的勤奋更加重要”,威特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一直认为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赋更加重要,但那时没有人认可他的观点。后来,没过多久,威特有了一个儿子,出生时特别轻,小小的、皱皱的,哭起来挥舞双手时,看起来象一只小白鼠。没有人看好他,连他的母亲也不例外,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孩子没有未来。但威特却并不这么认为,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也叫威特,并开始对儿子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八年后,小威特在老威特精心的教育下,掌握了数种语言,成为了同龄人中的天才,甚至比那些大他好多的大孩子还要博学。那个曾经愚笨的小婴儿,如今却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如此巨变,若没有足够的后天学习、努力支撑,那它早就崩塌了。

同样是因努力而成才的还有爱因期坦。年幼的爱因期坦起步晚,却享誉全球。如果不奋斗,那么灯泡也不会亮起。他不懈地学习和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更多的时候,天赋的作用并不多么巨大。恰恰相反,那些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勤奋刻苦之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天生不聪明,那就努力让自己变聪明。只有努力过的人,才有资格说累,才有资格享受盛世繁华和写意轻松。

《伤仲永》读后感4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劳的。”我 ……此处隐藏6703个字……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下,父母从小就要为孩子的生活而拼命挣钱,供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比比皆是。

学习+父母供养+结婚生子+吃喝睡=生活,成了恒等公式,乃至于现今社会出现了一批啃老族。

试问,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人才能够竞争,能够创新吗?如此社会又怎会发展,国家又怎会强盛。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希望方仲永的例子越少越好。

《伤仲永》读后感13

读完了《伤仲永》这一篇文章,我的心里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反复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伤仲永》的主要叙述了:方仲永从小天资聪颖,受到同县人们的赞赏,被人邀请前去做客题诗。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便不再让仲永读书学习,带着仲永四处做客,谋取小利。因为仲永每天跟着父亲四处拜访客人,他父亲不让仲永学习,所以后来,仲永就慢慢变得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一个具有神童般智慧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父亲、众人等只顾眼前利益。假如父亲不是为“利其然也”所困,不牵着仲永“环谒于邑人”,假如众人不追星捧月般地花钱求仲永题诗,假如秀才们能将自己读书的辛苦与读书的乐趣讲述给仲永听,鼓励仲永读书学习…那么仲永完全有可能“如虎添翼”,成为国家之栋梁。”仲永父亲目光短浅,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不考虑仲永长远的发展,导致了仲永由一个天资聪明的神童却“泯然众人矣”!

由方仲永的事例也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父母们应该吸取方仲永这个事例,对于自己的子女应该严格要求和教育,要重视教育,不要认为书没有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才可能进步,才可能有成就。连方仲永那样的神童不学习都成了平凡人,何况本来就是平凡人的我们呢?孩子的学习与大人的期望目的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只是朝着利益方面想的话,那么孩子的观念也会随着大人们变动,必须要为他们带来一个好的开始,指引他们正确的学习目标。

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只有读书才能为我们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能轻言的放弃。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由于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远清澈。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那么就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极强的创造力。

我没有像方仲永那样的天赋,我只是受到他的启发,觉得我应该要更加努力学习才行。我不想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我不是天才,所以我要靠后天的弥补。也奉劝各位同学们,不管你们是普通人还是天才,都不要再重复仲永的悲剧了!

《伤仲永》读后感14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为什么方仲永天资聪明,最后却出乎意料地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普通人呢?幼年天资聪慧,但因为他的父亲为了贪图眼前小利而不让他学习,使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沦为庸人。这让我们多么为他惋惜,但如果懂事一点知道要读书了,或者仲永的父亲引导仲永勤奋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像李白、杜甫一样的大诗人。现在就不是唐宋八大家,而是九大家了呢。是啊,一个本身就被誉为天才的孩子,如果肯付出他的汗水,难道还不够资格吗?连王安石都不禁为他感到惋惜。可见,小时候聪明才智并不代表长大后依然聪明。无论天才还是常人都应接受后天的教育。天资聪颖不等于成才,人是需要努力学习的。就比如说南朝的江淹,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在年纪渐渐在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而且还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这是因为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同样,人的知识不更新,也肯定会枯竭。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天资聪慧,有些人小时候不聪明,但因为刻苦学习,所以长大成为了不平凡的人。正如荀况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了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从小性格古怪,甚至有些木讷,上小学时成绩不好,中学时还被勒令退学,在常人眼里,这就是一个笨孩子。可是因为他经过艰苦努力,成了现在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是啊,天姿差的人,如果勤奋学习,也可能成为有用之才,请记住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过的那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们只有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伤仲永》读后感15

文言文是我一直讨厌的,在那儿“之”啊“也”呀“而”的,弄半天才看得懂一点儿,真讨厌!可是最近刚刚学的一篇叫《伤仲永》的课文,却改变了我对文言文的看法,“文言文也能写出好文章啊……”

仲永是一个天才,五岁时没见过书具,却一下就写出诗来,而且还非常好,这可高兴死了仲永他爹喽,整天带着仲永拜访拜访张三,看望看望李四,让他们买儿子的诗,不让仲永学习,这怎么可以嘛!于是,在仲永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先天的.聪明才智已经完全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作者王安石显示也感觉非常可惜,这么一个神童啊,如果好好栽培,就是一个国家栋梁,但是……仲永是毁在他爹手上了,准确点儿说是毁在他爸的贪财之心上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名叫江淹,小时候家里穷,但他刻苦学习,所以很有才华。后来他当了官,认为人应该知足,于是就不那么刻苦钻研学习了。不学习怎会进步呢?于是,在江淹晚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写出像样的诗句。人们都称为“江郎才尽”。

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什么都是这样聪明的人,到最后都“泯然众人”了呢?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两人都是后来不学习了,不动脑了,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先天的聪明可能让你赢在起跑线上,但你怎么确定你擅长长跑呢?到后来你后面的人赶上来了,你因为后天的教育能源不够,越跑越慢越跑越慢,最后直接停下来,看着那些原本并不如你却努力学习的人在你面前争先恐后……到这个时候你就后悔啦!当然,仲永的“泯然众人”是因为他的爸爸不称职,这就更不像话了,一个大人,居然利用自己的亲骨肉赚钱,而忽略了对儿子后天的教育,真受不了,怎么会有这样当爹的啊!

对于我们来说,仲永和江淹的事已经成为历史,而我们真正应该看到的是历史的教训。明白再多的大道理,不如自己亲身经历,你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蠢才,是天才不要骄傲,是蠢才不要灰心,有可能天才一下自暴自弃了呢?有可能自己笨鸟先飞超过了天才呢?

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啊,后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抓住你的每一个学习机会努力哟!

让我们一起对“泯然众人”说“No”!

《《伤仲永》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