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

时间:2023-09-28 01:30:24 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13篇

散文读后感1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散文读后感 篇1

梁实秋的《雅舍散文》是我这次从大陆带回的图书之一。好不容易周日得闲,便拿出来翻翻。很巧,一翻就翻到那篇《六朝如梦》。这是梁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追记他六十年前在南京“半年的勾留”。

散文一开头引了唐末五代诗人韦庄的那首著名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必要的“寒喧”、交代后,梁先生首先写到栽种着“无情”柳的“台城”。

去年年底,笔者应邀到南京参加一个笔会。“笔会”的组织者曾安排与会者参观游览过“台城”。“那一段城墙有个颇为宽大而苔藓丛生的墁砖的斜坡,循坡而上,即至墙头。”不错,是这样。而且,当笔者“循坡而上”的时候,很不巧也想到了韦庄的那首绝句;嘴上还嘀咕着“此台城”,是不是“彼台城”的疑问。走在一旁的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蛮有把握地说不是,韦庄诗中的“台城”指的是宫殿。看来自然是屠岸先生博闻强记了。

梁先生在文中说:“所谓台城,本是台省与宫殿所在之地的总称,其故址在鸡鸣山南干河沿北。今习称鸡鸣寺北与明城墙相接的一段为台城遗址,实乃附会。”但梁先生又说:“所有这些历史上的事实,后人不暇深考,鸡鸣寺附近那一段城墙大家认为是台城,我们也就无妨从众了。”

说的也是。“笔会”组织者把大家带到“实乃附会”的台城,可见,七、八十年了,大家一直在“从众”,一直在将错就错。其实,只要与学术无涉,对生活中的一些“美丽的错误”,是没有必要去太认真的.。三国故事中“赤壁之战”的“赤壁”,有好几处,何处是真,何地是假?诸葛孔明隐居的“隆中”在哪里?历来就有“襄阳”、“南阳”之争。撇开学术的严肃性,作为一处人文景观、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这些“美丽的错误”过于认真、过于刨根问底,反倒无趣!

笔会期间,虽然时令只是初冬,但南京的天公并不作美,低温、阴天,还时有细雨。所以,“我去的那一天”,天寒地泠,西风劲吹。当然,一如梁先生所说,台城上的“景观甚为开廓”。居高的地势且不说,视野里尽是高大绵延的城墙、城堞,大号厚重的城砖,宽阔的走道、斜坡;再衬以恢恢然的远景,覆以灰蒙蒙的苍穹,景观不开阔也难。只是,却也因此更显空旷、寂寥、萧索。

草木非人,孰能有情。韦庄怪得无理。其实,是他自己太“多情”了!韦庄身处唐末五代的战乱动荡时期,面对有着那么丰富深刻历史、文化蕴涵的“金陵图”,自然生出许多的吊古伤今的感慨和悲哀。无奈之下,只好怪柳“无情”了。

这也是人之常情嘛,要怪就怪人为什么是感情的动物。常人如此,何况是诗人、文人!千百年来,登临之感,兴衰之叹,不知凡几。因此,才有这么多的“多情应笑我”、“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么多的“多情种子”!梁实秋先生当年登台城的时候,开始时不亦“殊觉快意”吗,可后来想起“一幕幕的历史悲剧”,“不禁兴起阵阵怀古的哀愁”,最后竟“偕友携手踉跄而下”!

情为何物?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是情,都是感情。正是所谓的“一枝一叶总关情”。至于具体到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等,就更不用说了。甚至对眼下世界局势的忧虑,对两岸统独的省思,都是一种情,一种更为难得的感情。

  散文读后感 篇2

我还清楚得记得在我失去光明之前的那些快乐时光,那些阳光,那些花草,在我的失去光明的日子里,这些美丽的事物给我愈加鲜明的印象……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带走了我的视力和听力,我的语言能力也停滞了,学习对我来说异常困难……

完全的与世隔绝让我的渐渐地养成任性以及一些坏脾气,加上我的好奇心,这常常令我的家人很无奈,也很难过……

在我6岁的时候,改变我一生的人来到了我的身边,她给我带来了温暖,在黑暗里,给予我阳光,她就是我的启蒙老师--莎莉文

莎莉文老师用耐心渐渐驯服了我内心的孤独与恐惧,使我渐渐地走出那个黑暗的世界,当她第一次在我的手中写下水的时候,她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当她第一次拥抱我的时候,我清晰地感觉到了温暖,爱的温暖!她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在我的未来,上学以及工作的日子里,她都一直帮助我鼓励我……

我的中学在剑桥度过,学习对我来说异常困难。莎莉文老师不断把书和教授的笔记写在我的手上,让我记忆……我相信这样的工作是单调而枯燥的,但她坚持这么做了……尽管学校与莎莉文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但我仍然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障碍,它们有时会让我感到心灰意冷……最终我进入了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在我的记忆里,那段时间充满了忙碌,以至于我没有时间静下来沉思,因为我必须要在学习上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了,而后的生活里发生了很多的`事,而我最终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并致力于帮助那些残疾人的事业中去……

至此我将海伦的故事作了简述,因为我更多地关注她走上社会前的生活,以至于我并没有把她的一生完全叙述下来。在我的眼里,她的生活竟是那么充实,尤其是当她叙述到自己那些划船、狩猎的时光的时候,我甚至于忘记了她是一个失去视力与听力的人,只是在一些细微的字眼里,才会发觉她是用敏锐的触觉和感知来接受大自然的恩惠的……在她叙述他的学生时代的文字里,我简直不敢相信,她是以怎么样的毅力和努力去获得那些常人辛苦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以触觉感知那些文字,令我难以想象那是何等的艰难……“当我向一个从树林中散步回来的朋友询问她的见闻的时候,她却告诉我“没什么特别的。”我简直难以想象,我可以想到各种有趣的事物:各种各样的树,花,温暖的阳光还有溪流……如果我能够看见,将会有多少美丽的事物展现在我面前,而看得到的人,却什么也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视力仅被当作一种便利而不是丰富生活的工具,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啊!”

我不得不摘下这一段我最喜欢的文字,海伦用她的文字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原本就该有的,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恩赐,而我们却一直在忽略这些奖励!写到这里就不由得想起我自己,我曾经为日记而苦恼,认为自己的生活是那么平淡,甚至于当朋友们讲述他们童年在草地上,树林里嬉戏的时候,羡慕总是油然而生……现在想想,我的生活也并非琐然无味,只是拥有的太多,太习惯而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中学老师讲课时提及的文章,当时的课文只是书中小小的一段,但我看完之后却牢记了这本书,我想这对于我来说也不是太容易。只到大学还有机会看到这本书是我没有想过,但它的确发生了。我还记得刚拿到这本书是如何地兴奋,放下手里的琐事立即投入其中,直到最后读完整本书。合上书后,我第一次感觉到生活是那么充实,而我拥的,原来有那么厚厚一叠……

  散文读后感 篇3

曾经读过余秋雨的许多散文, ……此处隐藏10745个字……、手麻指僵的代价。经过多次反思,我决心“洗心革面、改过自新”,重新感悟时间的珍贵及重要性,现在的我已是焕然一新了。

我们现在的时间,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是只要我们努力争取,好好珍惜,认真学习就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让我们的人生无悔。我们不能做颜真卿所说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一无是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汉乐府的《长歌行》人人皆知,但是,有几个人是懂得它深藏着的含义和孤楚寂寞呢?我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我们心里有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向巴金爷爷学习吧,学做一个“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学会爱惜我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学会好好学习,因为,希望就在我们身上。

  散文读后感 篇12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了。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了,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秋雨是年轻的却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给我们无穷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人们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归结为王道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官员”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了,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为华夏子孙莫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的原因。对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秋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纯真的童真,有老人的睿智,秋雨也不乏丰富的情感。在《老师》一文中,为在自己老师面前大声喧哗却能听于劝阻的学生表示感激。为昔日叫老师的绰号而悔疚。文中有这么一段“许多非主课老师却实在有点认不得了,这些非主课老师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赶来,静静地站在路旁,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期盼往日的学生能认出他们。我的目光与他们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们的期盼,便快步赶上去,一边呼喊着“老师”,一边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回忆起他们的姓氏。”由此可见秋雨心中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友情对秋雨来说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写道“日子一年年过去,连我们也渐渐老了。三十人的班级,已有四个同学去世,每次追悼会,同学们哭得像家属一样伤心。”也正如他所写的那样“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散文读后感 篇13

打开《毕淑敏散文集》,习惯性的随便翻了几下,不免觉得欢喜,毕竟是散文,不长,正适合我。因为我看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喜欢短小精悍,也许与我的性格有关:不把简单的复杂化,更要把复杂的搞简单。

我最喜欢《素面朝天》。毕淑敏用“素面朝天”的文字拌着“素面朝天”的感情,搅和成一碗对着天空的白皮面。吃下去,就是“素面朝天”里朴实真诚、醇正柔和的美丽。“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是的,她用一支里面装着黑墨水的塑料杆子,告诉我们自然的淳朴馨香,还带着春天小雨的细腻和夏天阳光的温暖;她用一些能够复制的语言,像一个朋友从容温和地聊天,教给我们自然的美丽,甚至把自然种进我们的心田。这篇文章代表着她本人真实的品质与文风。

如同夏日海边温和湿润、沁人心脾的风,毕老师的散文是亲切动人的。平淡如水的文字和芬芳若兰的意味有种让人难以抗拒的亲和力,把读者的心拉过来。《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她用最简单的笔调议论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母亲打孩子。但她说出了这个“打”里埋藏的。

一个女人细腻温柔的爱,一个母亲辛酸而幸福的无奈,一个妈妈真实自然的一片苦心。但我从此理解了母亲从前的训斥与巴掌,看见了她成雪的`发丝,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关怀,什么是属于所有父母的那片热切的期待。

比如说她的《孝心无价》以一个晚辈的角度,平和地提醒大家:“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父母是这辈子陪伴我们最长久的人,这辈子永远支持我们的人,这辈子为我们付出最多却从不奢求回报的人。看了毕淑敏的这文章,难道你还能对身边平凡的父母无动于衷?难道你还能不对自己崇高的父母心怀感激?

总的来说她散文给人一种轻松、愉悦而且深刻的感受。用两个字来说是:祥和。

我的感受:

毕淑敏经历过很多事情,曲曲折折。在她的散文里时时可以体会到一种坚忍的毅力,不管是对人对生活还是对现实。我很佩服毕淑敏,她能够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去高原部队当兵11年,坦然面对了无数艰苦的生活条件。这种坚韧的性格甚至连某些男性都无法媲美的。她的人生经历、再加医德文才兼备就怎么能不让人五体投地、心悦诚服?而且,翻阅她的散文集,有喝下午茶一般的享受和轻松悠闲,并能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可贵的东西,任何微小的事物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因此要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的朋友、热爱你周围的一切以及热爱你自己。不正像一个智者随时提醒你生活的方向么?

最后,用王猛给毕淑敏的书所作的序言上的一句话来总结:“淑敏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文章,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散文读后感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