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曾国藩读后感1一直对曾国藩的生平很感兴趣,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就这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呢。
推荐《曾国藩传》的罗振宇老师说:曾国藩特别普通,出身平凡、缺点很多、才智中等。但正是这种平凡蜕变的过程,对绝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我也想借鉴一下,于是便开始了阅读《曾国藩传》。
曾国藩从小很努力学习,他在湖南老家的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半,参加湖南乡试,之后中了举人,后来他背起行囊去京城考试时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留在京城,发奋攻读,但是后来也没有考中,家里也没有能力供他继续留在京城。
但是对于考场失利,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回家后他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一直苦读,他又一次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家人借钱为他凑足了路费。这一次他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中了进士。这一下他让父母扬眉吐气,因为这时的曾家六百年没有出过一个进士,但是这并没有让曾国藩满足。再后来他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御笔朱批,得到了一个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故事。
读完《曾国藩传》我的`感受是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他的智商一般,并没有考中状元,但是他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为了他的目标不断苦读,最终黄天不负有心人,尽管后来的曾国藩被人们批判过,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作为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本本分分,为清朝鞠躬尽瘁。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做人一定要有耐心,做一个内心光明的人。
曾国藩读后感2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娇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中年以后,他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愤青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有道德而又圆滑的官僚,所谓外圆内方,知行合一。他的外圆内方的性格渐趋完善。
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所有,是靠不屈不饶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刚正中升发的'。
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一句话:“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平定洪杨为最大功劳,然而他的一生,与农民军作战所花费的精力不过十分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精力是十分之五六。
这话说得沉痛而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相信曾国藩的颠簸人生也影响到后人,形成现代官场上的”中庸、无为“等风格。
曾国藩曾自撰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寓意也是一柔一刚,柔中显刚。这也是他改变性格的真心感悟写照。
曾国藩读后感3读完了这本以史实为材,又带一些小说特质的曾国藩传,感触很多。曾公是一位让后人尊敬的伟人。
第一,曾公的识人,培养人的能力。个人感觉跟早年其担任刑部侍郎有关,通过察言观色,从言谈举止的细节把握一个人,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强大的自律能力。感觉他的这种自律甚至达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记日记,身居高位依旧简朴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对诗歌字体的`磨炼,名声显赫而对妻子始终如一,佩服。
第三,曾公对后人的教育堪称典范。首先他因材施教,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后代,那个年代,拥有开放的心态,让后代学习英语,算学。另外,传于后世的曾国藩家书,看出曾公对家庭的重视。家国事业是要并重的。
第四,曾公对家国的忠诚。在本书末尾,唐老师借由山人道士之口,委婉表达了曾公愚忠。的确,个人也感觉曾公若能揭竿而起推翻清王朝,历史又会是怎样。但我感觉曾公属于封建时代的人,其思想有其局限性,倘若真推翻清王朝,他会建立一个怎样的王朝,况且,假若其真这么做了,历史上还会是现在的曾公吗?
第五,曾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一个科举出身,官职一品的封建社会大官,能够早早洞悉科举的弊病,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推进洋务运动,这胸襟与格局让人钦佩。
还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有些东西只有走过才能更好的体会,哈哈一些读后感,有失偏颇。
曾国藩读后感4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治理湘军、洋务运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天津教案、镇压太平天国)。作为汉族人,他能在满清的统治下官至一品,同时言、行、德又为后人所传颂。因此,作为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识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其中《曾国藩家书》作为其代表作,与《傅雷家书》、《一生忠告》并称三大家书。《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修身篇中:“凡人作事,便须全部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忧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通,行得通也”
劝学篇中:“盖世人读书,第一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交友篇中:“凡事皆贵之,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当然,曾国藩是功还是过,后人如何评价,历史终究是客观和公正的。正如丘吉尔所说:“建筑师造就了建筑物,建筑造就了建筑师。”对于曾国藩,历史造就了曾国藩,曾国藩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
曾国藩读后感5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20xx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其实曾国藩的资历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不太聪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恭敬仰望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平定太平天国,还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曾国藩的经历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来践行~
时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
曾国藩读后感6 ……此处隐藏1508个字……的一生,不是一路顺遂、顺风顺水的一生,而是不断陷入绝境又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一生,是不断自我成长的一生。试问一下,如果我们是曾国藩,接连6次失败,当庭被羞辱,我们还会再考第7次吗?
他结硬寨、打呆仗、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用最笨的方法成就了后人心目中一等一的圣人。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遇到的点点小挫折,多反思自己、这次不行那就下一次,总能慢慢朝着自己目标前进。
曾国藩的案例告诉我们,能力到底是可以培养的,绝对不是一成不变。
相信自己,只要认为这是对的,只要认为这是适合自己的.一条路,那就相信自己。
开始用最笨的方法,陪自己积攒最多的经验,将来用最多的经验,去挣更多的钱。
曾国藩读后感11我对于曾国藩的记忆,在之前还仅仅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水平,还只是知道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组建湘军力挽狂澜,只是知道曾国藩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积极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等。读了这本《曾国藩的启示》,才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曾国藩的奉行要义和其带来的长远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亲身感悟及经验教训,为读者清晰呈现曾国藩通过一生坚持修业而改变命运,由出身平凡、资质平庸之人逐渐蜕变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完人,由粗浅之人转变为鉴人用人大师这一非凡历程。
曾国藩的“恒”有三方面:在忧患中成长;持正道以开新;恒久中行善德。我们这一辈中有很多人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要如何如何改变自己,如何如何变得更加优秀,然而真真正正身体力行每日坚持的又有多少人呢?又有多少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时刻刻保持着对目标的饥渴呢?一个人有了改变自己的恒心,也就有了改变了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所以曾国藩总结出:“恒不是策略,而是信念,信念就是自己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的东西,我从此一定要有恒、有恒、有恒。”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曾经很火的一句话,但是我觉得,不仅仅是当官,就算是为人,也是需要学习曾国藩的“恒”和“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任,曾国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还有很多,这本书需要不断品读。
曾国藩读后感121.挺过来收获其目标
曾国藩攻打硬骨头安庆之后,成为了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两江总督。
我伴随着书籍回想了他悲愤抑郁了三四年不得志的日子,这也确实验证了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个关键时期曾国藩挺与很多哲学智慧。
2.褒为第一正人
慈禧发动宫廷政变,曾国藩一生的原则是不攀附权贵,和肃顺的个人关系并不亲密,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曾是这条线上的人。出乎意料,曾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还进一步提升。
两点原因
一.慈禧奕王对于之前肃顺的政策,善则留,恶则去。绝非全盘否定,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给我的启发,事物两面性,准备替换或者推翻以前,一定去保有其优秀精华部分,善于分析之前的优势与劣势,有所保留,深度思考。
二.遵守原则-不结交京中权贵
肃顺极力推荐曾国藩,但是曾国藩与肃顺走得不近,以至于搜出私信一箱,内唯无曾一字。
曾国藩是有预测能力及反思能力的,善于分析典故,也善于遵守原则。
3.何桂清倒台
常州一战,闻风先逃,事实证明,咸丰极力推崇的何桂清明练、善应对、小聪明在天下大难前是没有用的`。真正有用的是当是曾式的笨拙、扎实、从根本做起。
曾国藩读后感13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曾国藩读后感1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功、立德、立言,大巧若绌,大智若愚,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
文正公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末期儒家历史上最后一个圣人,真正的实现了每一个儒家传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愿景,在风雨飘摇的王朝后期硬生生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一甲子。
文正公一生功名赫赫,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叛乱,追剿捻军,兴办洋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公费派遣学子留学,家书谆谆教诲,一言一行影响后世。
文正公的成功,很好的佐证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很好的.阐释了“空疏无用”等指摘,于今人也是莫大的鼓舞。我们亦当如文正公一般志存高远,并时时反省自己,不虑人人如龙亦当做一个有为之人。最后以其最杰出的弟子——李鸿章之评价来结尾: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曾国藩读后感15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如何步步升级,脱胎换骨?当代人从曾国藩的身上学习到什么?读完《曾国藩传》,我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何这么受欢迎,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找到自身的弱点,而他的人生之路指引我们走向强大。
曾国藩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个历史人物。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
他胸怀宽广,海纳百川。他除了自我反省,也常常会听取别人的评价,而且能够接受别人不好的评价。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在后面能够迅速对外国人、外国事做出超前态度的重要一点。一个人要有平静看待万事万物的心,才会遇事不慌、决定不乱,才会待人接物,友好相处。
他苦心学习,以“结硬寨、打呆仗”的方针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同时,他也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火炬,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曾国藩也是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偶像,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而我们现在也在书中潜移默化明白了他的坚持他的故事他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