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良知》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良知》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良知》读后感1致良知”看似只有三个字,却是进入心学的不二法门,是心学的总纲,是心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指导自己应对社会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贤黄梨洲先生曾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而“致良知”就是学者入门的得力处,就是约束心学的总纲、
“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谛毕竟经历过许多岁月而覆盖了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可惜。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随波逐流。只可惜长期以来我们不认识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种联系,从世间获得生存的资源,并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馈给世间。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不断地给予和不断地反馈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类社会的全部内涵。
人若缺乏智慧,将不能与世间万事万物建立起某种联系。而要建立智慧,最初必须切实找到一个理性的源头,才能满足初始条件。
水有源,树有根。如无源头,那么水就不会奔流不息;如无根,那么树就不会生长繁育。这就是说,水源或树根就是原点,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树木得以成长的初始条件。
纵观世间,万事万物都从一个初始条件开端,逐步成长起来。因此,初始条件显得相当重要。这好比,一个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决定一个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外观,是同一个道理。而筛选一个健康的、无缺陷的初始条件,就会减少今后故障、病害产生的机率。智慧的创立也是如此,必须找到一个好的思想基因,而“致良知”就是一个经过优选的思想基因,也是智慧的基因。
圣人们之所以有别于常人,在于他们看待事物,往往深入事物的核心层面,深入事物的源头,深入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些加在一起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圣人们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常常能够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理念,总是先于常人一步获得真理。而常人总是慢一拍,只有细细体会圣人的教诲才会真正懂得这些道理,才能沿着圣人所开启的道路找到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圣人的数量总是很“珍稀”的原因所在。圣人们对待人和事物,总是以“道”作为标杆,作为尺度、作为容器来度量一切事物。因而,“道”就是一件有用的武器。问题是,“道心惟微”,正是“道”的过于微妙,令普通人难以洞察其中的奥秘。圣人教导普通百姓,必须根据大多数人所能接受,也容易接受的角度,通过变换概念,以铺设便于理解和沟通的路径。
所以,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仅要弄清事物的真实状态,也要分清事物发展的原点、发展轨迹、发展条件,从中抽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指导其它的社会实践过程,或为其它的社人实践过程积累一些经验。这就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论语·为政》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的“学”就是弄清整体状况和关键细节,而“思”就是将所学的内容与“道”进行比较,从中开展抽象性思维,从而有所“自得”。也就是说,学思合一才能得出结果。而结果才是最重要,学与思只是一个过程,当有了结果,学与思就成了过去式,也就没有用了。王守仁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得鱼忘签”。而许多俗儒只纠缠于前代圣贤如何教诲,而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只重视过程而无视于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事实上,“"黑猫白猫,能捕鼠的就是好猫。中国学问,外国学问,能换饭的是好学问"(民国老宣《疯话》),凡是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价值所在。
因此,“致良知”就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一旦有了结果,一个过程就暂告段落。
《致良知》读后感2最近公司组织学习了致良知,感悟颇深,阳明先生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先生认为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最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缘故。
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之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在于没有过失,而注重在能够改过。所谓“互相责求向善,是朋友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须做到: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语气,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阳明先生教给了我们在学习成长和团队建设方面的许多道理,人不立志则无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则没有进步;领导懂得理解下属,团队才能更好发展。所以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更好的学习知识、修身养性,提高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带领团队赢取业绩。
《致良知》读后感3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割裂开来。
“致良知”是伴随着“格物”展开的,联系阳明学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对意义世界的构造,我们可以明白,虽然“良知”普遍的先验存在,但阳明学中包含对扬弃“良知”主体意识的超验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认良知本体的存在,但也对我们的意义世界毫无益处,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义上的不存在。而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为了能够在世上“流行发用”,怎么可能会忽视良知意义呢?从阳明生前与两位最得意的门生的“天泉论道”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证据。阳明面对王龙溪的“四无说”表示在本体上的肯定,但也对钱德洪从工夫(实践)上展开对良知理解表示肯定,即使在本体上阳明确实认同良知的超验,先验性,但是在良知的意义上,他不忘用“致”,用实践来突出“良知”在意义世界中的`作用。
结合到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在心中已经明觉到了自己的孝顺之心,明白了 ……此处隐藏7288个字……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我坚信,在集团领导的带领下,做好权衡和引导,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我们必将会战胜任何困难,迎来美好的明天。
今有幸研读阳明先生《书正宪扇》受益匪浅,此文章是先生写给长子正宪的。其中以出自在《资治通鉴周纪》的“伯鲁之简”为例!表达先生其心意:人生大病皆因 傲 字所生,人一旦自傲便自以为是,我执太深,便会拒人千里之外!身为子女之傲必会不孝;身为臣子之傲必会不忠;身为兄弟之傲必会不恭;身为朋友之傲必会不诚。不孝不忠不恭不诚万恶之源皆为“傲”字所为!
人一旦傲起来就会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浮躁骄横;企业一旦傲起来,就会不思进取,先被超越。毛主席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心学最高概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唯“谦”方可解“傲”。“谦” 亦指“容一切之容”;“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必须谦虚至诚,恭敬谦让,以温和之色,谦逊之容来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对待客户、对待同事,这样才能在百年远通事业中拼搏出一份灿烂天地,方可实现百年远通梦!
《致良知》读后感14当我认真读了此书后,被书中的力量驱使,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说说我的感受。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天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用心读读此书,从书中就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也在学习阳明心学,口里说得头头是道,也能向别人背上几句阳明先生的语句。但自己在行动时是把良知抛开。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说致良知是给别人看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1508)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我们每个人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志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会、掌握为实现所立志的个人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过、责善”。如果在这个技能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断修正自己,改恶从善,去除心中之”贼”,我们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
王守仁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学爱好者白立新所言:“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王守仁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认真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守仁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论“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澈的洞见。
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正如一位心学爱好者所言:“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总之,我们要用心体会这个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让阳明心学发于心,止与行,知行合一。不要让外界扰乱我心。
《致良知》读后感15《教约》在本篇文中,教育是人遇到人最美好的事业。1、“每日功夫,先考德”。从这句话说明先生是告诉我们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对于我们而言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那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凡事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2、劳逸结合。在工作中,同样也是非常注重劳逸结合。通过文化节及运动会丰富我们的工作及生活,既可以让我们充实的工作,又可以让我们借此机会活动一下筋骨、缓解一下疲劳。3、适可而止。
“以德育德”也是以工作规范为标准,时时刻刻处处体现领导及员工的行为,淡化个人名利,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做人,静下心来工作,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员工感化员工,对员工及客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对员工未来的发展、生活乃至是否能够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对德育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行,为员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销售的工作每天接待不同的客户,并且从基本的迎送问追到环境卫生、商务礼仪、员工满意度等等,都要进行,从致良好的教育,良知学习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去除浮躁、冲动心理,凡事要从员工及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耐心地对其进行说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其做的差进行负激励,以维护企业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