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
一天的时间即将结束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日记了。那如何写一篇漂亮的日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
暑假中,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二战时期犹太人的苦难遭遇。
在二战期间,为了躲避德国人的追杀,犹太人安妮一家和他们的几位犹太人朋友藏在一间密室里,他们非常的不自由,哪儿也不能去,安妮没有朋友,她把日记当做她唯一的朋友,把自己的心事以写信的方式透露给日记这位朋友,在两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她乐观地生活下来,直至被坏人告密,被德国人抓入集中营,传染伤寒病离世。
在残酷的德国法西斯迫害下,安妮的世界没有光明,这位柔弱的`女孩在密室里生活了两年多,她随时面临着死亡,她痛苦、害怕……但是她却保持乐观的心态活下去,在密室中她坚持读书、学习,做各种条件所允许的事,她有自己的理想,她盼望战争结束后,做一名记者或是一位作家,并为此而坚强乐观地学习、生活。
安妮说过:“这光芒四射的太阳,这晴朗无云的蔚蓝天空,只要我还能看到这些,我就不应该悲伤。”这句话震撼着我的心灵,一个被囚禁两年的女孩能说出这种话,真令人钦佩。这就是安妮,我所钦佩的坚强、乐观的女孩,她的这种美好品质将激励着每位读者,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乐观、坚强地生活。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2
一位坚强、乐观的犹太少女,她只享受了13年的花季少女时光,只有在这十三年里,她在享受着与别的女孩一样,分享着读书、交友、运动的乐趣。只有在这十三年里她是自由、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1933年德国开始疯狂的迫害人。安妮全家移民荷兰。不久德国占领了荷兰,无奈之下,安妮她们一家全部躲进父亲的工作的大楼旁边的密室里。就这样。安妮她度过了自己花季时光。不久后,凡·丹夫夫妇和他的儿子彼得一起也搬进了那间密室里。安妮她以纯真的笔墨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1944年,因被人出卖,密室里的.八个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安妮和玛戈因被染上斑疹伤寒而死亡。安妮的妈妈饥寒交迫而亡。凡·丹夫夫妇被送往毒气室而死亡。只有安妮的父亲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一个花季少女,竟受到了这样的迫害。真是非常可怜!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3
在我们眼中,战争就是尸横遍野、血肉模糊,是烽火四起、滥杀无辜。独裁者为了利益而战,英雄们为了国家而战,可是平民们怎么办呢?
安妮是德国人,也是犹太人。当时纳粹在迫害犹太人,一家四口不得不躲到荷兰的一个密室里。从此她开始了密室生活,并开始写日记,直到两年后被捕。
从日记中,我可以看出,安妮自己的寂寞、苦闷,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但是现实中他们被歧视,总是小声的说话,天天都住在暗无天日的密室里。可是安妮想着,那么多同胞都被杀了,自己还活着,所以自己很幸福。她没有抱怨,没有不满,而是充满满足。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有知识渊博的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同学,有和蔼的父母,那为什么还有人在抱怨呢?她在日记中自我反省,是我敬佩万分。她对自己做错事的反省,可能成年人也做不到。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有些人做错了事,只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把自己身上的原因都抹掉,真是可笑!为什么有时候大人还不如小孩子?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但是乐观善良的人永远不会少。我们也应该像安妮一样,永远不放弃希望!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4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德国安妮。费兰克写的。这本书写的是安妮因战争被迫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到犹太学校读书,但战争越来越紧迫,同时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不断加剧。安妮一家人和一位医生还有凡。达恩一家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从1942年7月躲藏之日开始,八个人在密室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禁止上厕所,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才能获得食品、生活用品以及外界的信息,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只能用日记来记录下这段时间的生活。
我觉得在安妮的思想中一定藏着许多奇怪的想法,我认为安妮对战争的恐惧以及对生活的烦恼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安妮渴望用年轻的激情拥抱世界,但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这告诫我们要远离战争的迫害,需要和平发展,这样才不会流离失所,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5
战争阴云笼罩下的阿姆斯特丹,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给人一种沉闷的压抑感。为了生存躲在衣橱后面的犹太姑娘安妮,以乐观的心态和无以伦比的勇气折服了千千万万的人。
第一次比较详细的.了解安妮是在电影《幸运里的错》中,身患绝症的女主参观了安妮之家后被安妮的勇气所鼓舞。之后去看了《安妮日记》。这个姑娘在生死边缘仍然写道: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没错,战争永远是被人们所厌恶的,但仍有人执意挑起战争,贪婪和欲望也许是罪魁祸首。安妮在日记中留给我们的,是对人性本善的信念,对人性丑陋的宽容。留给我们半个世纪的深思。
小姑娘用自己的方式打赢了战役,穿过金黄的麦田,衣襟飘过夏秋,步伐轻快的走远了。心灵永远是最强大的武器。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6
作者安妮。弗兰克是一个犹太人,就是因为她是一个犹太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遭到了许多的歧视和排挤。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向吉蒂——她的日记本“诉说”了出来。她偷偷的'躲在一个阴暗的小阁楼里将她那段时期里的所有遭遇都写在了她的日记本上。
在日记里,她写出了:“我希望能够完全信任你,因为我对谁都没有完全信任过。”一个小女孩竟然不能完全信任每一个人,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现在,我尽了的努力,做到乐于助人,为人友善,态度和气,所以对我的责备已经从怒不可揭变成和风细雨了。”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在没有一个可信的人的环境中,她竟然抱着如此善良的心态面对他人,真令人佩服啊。
安妮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根本不像我们现在那么幸福,在她们那时,只有战争,根本就没有幸福。更让我明白了:要珍惜我们眼前的幸福,说不定那天它们就离我们而去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7
《安妮日记》的作家安妮弗兰克从1942年6月12日1944年8月1日写日记。后来她在伦敦电台广播中听到荷兰流亡政府教育部长说到,在战争结束后应收集和发表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国占领下的苦难生活的'一切。安妮弗兰克因受这个讲话的影响,才决定根据自己的日记出版一本书。
她最后一则日记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8月4日,安妮被德国党卫队逮捕,并于1945年3月死于德军集中营。当时她仅仅有16岁!安妮希望她的日记能够传递下去,这也完成了她的一句话: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下去!
当我读到犹太人必须佩戴一颗黄色六角星;犹太人必须交出自己的自行车;犹太人不许坐电车……犹太人只能上犹太学校时,我领悟到了大家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大受限制,这也不行,那也不准,他们的日子就这样过下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顿时领悟了:战争能毁掉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善良、自由的心!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8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安妮日记》。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日记,后来才印成书的。
这本书主要写了二战犹太人大屠杀时期,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的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 书的作者是安妮·弗兰克,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人女孩,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1999年入选《时代杂志》“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一颗编号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为“5535annefrank”。
我十分佩服安妮·弗兰克。书中的安妮·弗兰克,两年都没有出过门,甚至在家也不能自由自在的,在规定的时间里,她不能弄出一点动静来,厕所都不能上!天哪,这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现在的.我们,只要不能出去玩,就乱发脾气,一点都不体谅父母,即使在家,也是上蹦下窜的,淘气极了。我自愧不如。虽然安妮·弗兰克有时候也会闹别扭,也会耍小脾气,但她身上有很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打开《安妮日记》这本书,一起来了解,安妮·弗兰克这个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吧,我相信,你们也会喜欢她的!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9
这几天,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令我产生了许多想法。
安妮是个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因为希特勒上台后,十分排挤犹太人,所以他们一家搬到了荷兰。
之后德国侵略者占领了荷兰,因此,他们的生活变得十分拘束,也失去了许多自由。接着安妮上了犹太人中学,她学习成绩不错,活泼开朗,善于交流,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1942年7月,德国开始屠杀并囚禁犹太人。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何4个犹太人一起住进了一个“秘密小屋”。
他们过着提心吊胆、见不得人的'生活。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没有阳光的秘密小屋里度过了大约910个日日夜夜。
这本书也写了许多安妮对人生的感想,让我也学到了很多。
在我看来,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人人平等,犹太人也应该像正常人一样过着幸福生活。现在也有一些富人排斥那些穷人,比如保姆、临时工……
看了这本书我还感悟到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坎坷,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放弃,应该勇敢面对,就像安妮他们,在这两年多的日子里,没有出过那一扇大门,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没有了粮食、差点被人发现……在他们的艰难面前,我们的小挫折又算什么呢?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0
《安妮日记》是犹太人在二战时期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讲述了一名叫安妮的小女孩原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因为二战期间在盖世太保的“召集令”下,他们为了防止被纳粹士兵发现躲进了一间狭小的密室,在密室的这段时间里,她通过写日记记录下了她与家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看完这本小说,我非常同情安妮,也憎恨那些德国士兵。安妮是个活泼开朗,乐观的小女孩,并没有在如此恶劣的生活中变得气馁,虽然被迫生活在狭小的密室里,但她仍然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用精神食粮充实着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安妮让我很敬佩。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善良、乐观、勤奋好学和勇敢。
在她1944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满了对解放的.期盼,对和平的向往,对课堂的怀念。可是谁又能想到呢?安妮在解放前的两个月被害了,她终究没有等到解放的那天,想到这,我不禁深深感到惋惜。
看到安妮坚持读书学习,我感到很惭愧,说实话,一到放假,我一心就只想着怎么玩,去哪玩,把学习抛在脑后,没想过假期要好好看书学习,或许,我应该要改变一下学习态度了,向安妮学习。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1
近段时间,我在看由法国佛兰克写的《安妮日记》。
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的前两年写的,可以说吉蒂(安妮给这本日记起的名字)是她在密室生活的`两年中唯一的情感来源,她在日记中吐露了她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更带着她对德国侵略军的憎恨,所以这本书不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内心独白,也是对德军占领下的犹太人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读完这本书后,使我收获颇丰,不仅学会了怎样写日记,而且有认识了一些书中的朋友,学会了一些知识。
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因为从书中我好像又看到了以前的中国:很懦弱,被日本,美国等地方逼着签丧权辱国协议,把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让出去,可现在不同了,我们中国正一点一点的强大起来,总有一天会把其他国家抢走我们的东西都讨回来。
从此以后,让我们向着梦想前进,努力学习,长大之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2
最柔软脆弱的是人性,最厚重刚烈的也是人性。——题记
无需忘记的身影,从没停止的向前,也是有微笑去点缀生命的快乐,再将它们贮藏成最幸福的菊花……
无需是二战中的神话——安妮。弗兰克
人们也许忘不了,希特勒向犹太人兴起血光四溅的屠刀。疯狂的杀虐人间的生灵。
也许,只有在那个隐密的小房子里,安妮才能得到足够的心里安慰。望着,听着,看着,到 处的一切切早已经面幕全失。而侧耳倾听的只有那轰响的机翼引擎。
她也渴望着青春,渴望着青春的潋滟,放出夺目的光彩。她用日记记录下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播种对和平的希望。
她的'个性即风格,像每片叶子,展示着生存的锋芒与美艳。
她甚至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如人性的堕落,常常从无视公理开始,社会的尊严,常常因 权力滥用萎缩。
《安妮日记》是体现当时犹太少女安妮的成长经历,日记中透露出一种早熟的才能,有一种 勾魂摄魄的感染力。从日记中我们了解这个女孩过早结束而又不寻常的人生,对所处的那个 孕育却吞噬了她的时代以及那个给她欢笑和痛苦的世界。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3
也许大家都读过《安妮日记》,我也早已看过,只是因为被主人公安妮写作的热情和生活的 信心所折服,再一次捧起了这本书……
主人公安妮原本和我们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可是一场战争使她不得不随父母一起 逃命;随后,他们在父亲公司大楼的密室里安下了身。在密室度过的日子里,安妮只能靠写 日记的方式打发时间,随着时间的消逝,每天一记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任务。渐渐的她喜 欢上了写作。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经过她的.笔下,就变的充满了奇趣。
不幸的是,在1944年8月,纳粹警官抓走了藏在密室的他们;几个月后,安妮和姐姐 都染上了“风寒”,这是一种可怕的病,没过多久,姐姐去世了,由于失去了身边唯一的精 神支柱,安妮在几天后,也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怜的安妮!如此不公的离开了这个喧闹杂乱的世界,但她留下的确是最美好的心 声。记得她曾说过一句话:“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 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还留下了我们琢磨不透哲理与未来的守望,和她对日记的恋 恋不舍……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4
爸爸的杳无音讯,妈妈的死,姐姐的突然离去,使安妮,那个因为战争和疾病而不堪一击的女孩再一次的受到打击……她在3月初,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春天,悄然离去……
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但是她留给我们的作品却让我们深刻的记住了,这是个只存在了十六年的年轻生命,却正如她日记里写的那样“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做到了,用她的心记录了仿佛发生在一个美丽天使身上的故事。记住了一个天使一样的少女,踏着凡间的'尘埃,抚摸着战争的伤口,在痛苦和绝望的世界里种下星星点点的种子,漫浸希望的火种,灌注勃发的力量,储蓄着对于光明、和平的一切美好设想,对于未来世界的无限展望和期许。静静地躺在那本泛黄的日记里,淌在后人对于这段岁月无尽的沉思里。
读完了全本书,我有很多的感叹,为这个美丽感性的女孩。同时也深深触动了内心的和平,珍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希望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祈求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