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

时间:2025-03-25 15:19:00 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史记读后感1

关于尧,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他是非分明,不会让一个心肠歹毒的人去继承他的产业,去危害老百姓;也不会让一个没有才能的人去治理天下,去殃害百姓;更不会随随便便的按照传统的礼仪立墑孙长子丹朱英明为天子,去使百姓受难。这种种的不会,一次又一次的体现出他时时刻刻在为百姓着想。

尧,是一个善良、宽厚的人,是一个圣明的天子。他为了百姓能够在自己逝世后,同样能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就立舜为天子。这也正能说明他为什么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古代人以德治理天下的最好证明。

尧的才能和治理才能当然也是能使他杰出的原因之一。他能够很好的把每一个的才能发挥在极致,发挥在应该发挥的地方,不放过任何一个人才。正是因为有他,世界上才会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区。百姓们才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什么时候收获什么,才会使农业兴旺。

“人以德为本,可以赢天下,这句话不正是尧的真实写照吗。这一生,为百姓,为天下付出了很多,最后又将舜立为天子,而自己的长子丹朱开明并没有继承的产业,即使儿子怨恨他,但他也不拿百姓的安危与今后的.幸福以及天下的和平来当赌注。舜即位后,为了躲避丹朱的报复而躲到了家里,家里人都想杀他,他都巧妙的躲过了,并没有为此和家人结仇,而是像从前一样孝敬父母。

像舜这样的人,不正和尧一样吗?以德治天下,以信孝服人,令人敬重,要是在现代,能够多一样孝敬父母的人,与家人和睦相处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养老院,与“财产之争了,要是人人都能宽容,谅解他人,电视上就不会有“爱心调解”、“金牌调解”了。这样,我就的生活岂不更加美好、和谐了吗?人人不在勾心斗角,你争我抢,不图私益,为他人着想,世界不就会像尧与舜那时的状况一样了吗——国泰民安。

史记读后感2

煮酒论剑、大义凛然,《史记》里的人物哪个不是黜陟幽明。那荡气回肠、终生难忘的仍为人们传诵不绝。

《史记》的个故事便是五帝的传奇故事:讲了为人们的利益历尽艰辛的炎帝,聪明机敏、明辨事物的黄帝,明察是非、做事一丝不苟的唐尧,谦让有礼又以德服虞舜,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他们都具有难得的品德,他们为人类发展进化作出了无量的.贡献。

《史记》中还有一个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时,绝粮断炊,而他的随从介子推为了保住重耳的命,不惜割下打退上的肉让重耳充饥。当到达晋国成功登基后,其他几位随从都得到了奖赏,唯独介子推什么赏赐都没要,而且还带着老母隐居山中,重耳一气之下下令放火烧山,其实是希望介子推能出山,但是介子推最后还是烧死在了山里。重耳后悔不已,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和谢意,重耳决定将这座山命名“介山”,并且规定每年这时家家都不可以生火,这便是著名的“寒食节”。介子推这种为主人无怨无悔而在所不辞的忠义、一身清风的廉洁令人惊叹和赞赏。除了坚贞不渝的介子推和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五帝。

《史记》还有许多故事: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明争暗斗;愚蠢至极的秦二世;识大体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西楚霸王项羽的传奇;匈奴首领单于杀父自立的残忍无理;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谊;稳重谦和的晏子。这些故事离奇生动,摄人弦。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据史料记载《史记》作者司马迁受过宫刑,在古代,宫刑对男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但他在欲轻生之前想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终于,他想通了,也终于使他的死“重于泰山”。

《史记》是一部明写历史的书籍;是一本体现作者精神文明的书籍。看史记,也就是在看司马迁的内心。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史记读后感3

余读史记,游于千年历史,叹于百代风骨,有感而做此文。

浩浩长河,皎皎星月。三千年历史尽存于史记,三千年风骨尽显于子长。先生受祸于宫刑,发奋于史书,效秦汉风骨,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而遭大罪,其所以忍辱苟活者,盖追圣贤之遗志,欲立史书于后世。

先生高义,访名山,涉汶水,游齐鲁,过楚梁。游历天下以做文,查遍名史以成书。先生苟活,无非史记之大事也。天下至伟之功,惟记史做传而矣。先生所记,乃千年历史之精神,民族延续之血脉。先生所传,乃仁孝忠义之精神,身修国治之根本。世人千面,尽显于先生笔下,或奸或忠,或勇或智。世事千种,尽曲折于先生书案,或恨或怨,或悲或哀。先生之笔,入木三分,先生之史,万古之典。

天下兴亡,历代更替,宗祠相易,君王相更。然,百姓经万世而存姓,平民历千载而不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天下之伟业,惟民生也矣。夫天下大事,惟国与民。国治则民安,民安则国富。上令以达,下谏以明,百官以辅,天下可安。此古之经国治世之精宝,今日观之,犹可鉴矣。

吾读史记,亦晓古来仁义。孔子教徒而论著,范蠡三迁而得尊。刺客忠信,谋士利国,天下以仁立,国家以法治。明礼仪,知进退,舍功名,为家国。世兴则治,世乱则救。出仕以立功,隐世以立言,仁者立仁,勇者立勇,故文明得继,精神长存。史之重者,亦在其精神。

史记三千年历史,亦有三千年之风骨。周公行仁礼,周朝得继,始皇志天下,中国统一。世家尽心,百姓安宁,名士出谋,天下可安。夫子立私学,文明得继,屈原沉汨罗,不与世同。蒙恬忠义,秦能称雄,韩信忍辱,终成大业。游侠,刺客,虽为众人,亦有其风骨存于史记。

先生之风骨,非常人所及也。百三十篇,皆发愤泣血之言也,字字珠玑,亦捻须断发之所作也。身遭大辱而不绝者,其志可叹矣!

天下之事不同也,天下之志不近也。古今之道相异,然仁礼之道大同。吾辈当学先生,为国为民,为世为时。以坚韧之精神,求未来之辉煌。以不屈之人格,竞天下之英豪。

史记读后感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但读过《史记》中关于项羽的章节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项羽是一个英雄.项羽是一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之间就能刹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面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成为绊脚石.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张良韩信都曾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自己却被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为他效力吧,可他连范增的才智也浪费了.他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 ……此处隐藏5853个字……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长诗,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后我才明白,原来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社会腐败、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记读后感13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这样,史记塑造了一个一个的经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汉高祖刘邦,春秋首霸齐桓公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在中国历史上史记 后汉书 汉书 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卧薪尝胆,这是卧薪尝胆的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个意思是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卧薪尝胆了20年终于把吴国消灭了,最终,勾践也成为了五霸之一。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刘邦的故事。这篇文章里的人物生动形象,故事活灵活现。所以我很喜欢。

史记读后感14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了王立群教授的《王立群读史记》。看了第一讲后,就深深地被王立群教授诙谐幽默的语言、博大精深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演绎吸引住了,为附庸风雅,我匆匆地买来了一套精装版《史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 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直到今天,我虽然因各种原因还没有把《史记》读完,但收获还是不小的。

《史记》是历史的“实录”,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它的文学价值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个人物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他还非常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在《史记》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历史故事是:《五张羊皮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具有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样,他如果用重金去赎回百里奚的话,楚人觉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会轻易交换。但是如果用五张羊皮去交换的话,楚人必定会很轻视百里奚而同意交换。聪明的秦穆公就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如愿以偿。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秦穆公学习,为达目的而采取迂回的策略。

总而言之,在《史记》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伟大的五千年的历史,同时,我还懂得了不少的知识,收获了不少。我认为,《史记》这本书真是值得一看。

史记读后感15

弘断帛裂,王者的雄风,如长虹利观贯穿尘封的心房,豁然,顿悟。从今,逍遥红尘,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从那青萍之末,罗袜生尘的翩迁而来。

——题记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说过。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颗绚烂的明珠。其祥实的材料,独到的见解,优秀的文笔,大放光华于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记》。

太史公司马迁用他那酐畅淋漓的笔墨,浓墨重彩地呈现了汹涌澎湃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长河,进入那画卷——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逝去了多少英雄。站在历史的长河,仿佛望见了项羽在乌江边,八面受敌,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后携刀向颈一挥,抛去了江山社稷和美人,从容倒下、血流乌江。英雄无悔,项羽的躯体与自己的江山融为一体。乌江进入了王者的.灵魂,变得汹涌波涛,浪花一朵接又一朵。

再看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

当时,楚襄王听信小人的奸言,将屈原放逐到荒芜之地—

—汉北。去汉北之时,屈原望江而叹,歌《离骚》,文采飞扬,一挥而就,甚是悲亢苍凉,随着咆哮的江风,回荡在江中。楚国亡后,屈原悲愤投江。屈原一生为自己国家着想,死了也要忠烈报国!后人为纪念他,不让他的身体被鱼虾吃掉,便将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我国端午节吃粽子的来源。让我们恒久记住屈原!

想当时,周幽王为了讨爱妃一笑,将爱妃带到烽火台,点燃烽火,吸引了各诸侯列国前来救驾。等到诸侯们倾全国之力、率王国之兵赶到时,却没有看到一个敌军。爱妃见到诸侯们面面相觑的样子,最终扬嘴一笑。周幽王见了,甚是快乐。只为一博美人一笑,就将江山社稷、国家大事视同儿戏!怎么不会亡国!到后来,当敌人真的来到,周幽王连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时,诸侯见了,以为周幽王又在讨爱妃一笑而已,便不发兵。可怜周幽王,误了命,又误了国!

……

司马迁曾说过:“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让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去寻找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人情百态;缅怀曾经的人情往事;愁怅曾经的爱恨纠纷!

《史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