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时间:2025-03-30 17:57:01 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1

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而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总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要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父母光是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需要特别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交谈,而且谈时还需要技巧。当父母遇到具体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那些陈词滥调,像“给孩子更多的爱”、“给她更多关注”或者“给他更多时间”是毫无帮助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能帮助父母明确跟孩子有关的目标,并提出一些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的建议。如第一章“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有这么一个例子----十岁的安迪问他的爸爸:“在哈莱姆,有多少孩子被抛弃?”安迪的父亲是一个律师,他很高兴儿子对社会问题感兴趣,于是他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然后又去查了数据。但是安迪还是不满意,继续问同样的问题:“在纽约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美国呢?全世界呢?”最后,安迪的爸爸终于明白了,他的儿子不是关心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个人问题。安迪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对被遗弃孩子的同情,而是担心自己被遗弃。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遗弃孩子的数字,而是想得到确认他不会遗弃。于是,爸爸仔细考虑了一下安迪的担心,然后回答道:“你担心你的父母可能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我向你保证我们不会抛弃你,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看到这个事例让我感受颇深,有时候我儿子也经常会问一些如此的问题,看起来好像事不关已,可是深究起来,都有孩子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些都需要我们为人父母,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孩子的密码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

另外书中还有许多话我觉得非常经典,“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息。”“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德和人格。”“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如果奖赏没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个惊喜,如果代表承认和感激,这样的奖赏才会非常有益,非常让人开心。”“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难堪的挖苦和严厉的陈词滥调。”“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百语。”这样的教育箴言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年轻的父母们好好反省。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对孩子的教育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毕竟当了这么多年教师,每天跟孩子在一起,看着各种孩子的表现,他们的家长所灌输给他们的教育,家长的表现在孩子身上所留下的烙印。因此也时刻提醒自己,别再犯相同的错误,别让孩子因为自己而在性格上有缺憾。可是接触了这本书后,真的让我汗颜,原来跟孩子的交流重要而又如此的复杂,简直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一门学问,这不单单是说你爱孩子就足够了。幸好有了这本书,他从方方面面来向我们介绍:第一章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第二章、语言的力量:鼓励和指导的更好方法----称赞对孩子不再有用了吗?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当出了问题时:要回应,而不是反应;辱骂会伤害孩子;对生气孩子的回应;方法最重要等。第三章、自取其害:应该避免的错误作法----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贿赂:重新思考一下“如果那么”的谬误;许诺:为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给每个人带来焦虑;挖苦:学习的严重障碍;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等。第四章、责任: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第五章、纪律:寻找替代惩罚的有效段等10章内容。有些章节的内容是非常具体的,不仅有生动的例子还会指导父母应该对孩子怎么说怎么做,而不应该这样做那么做,否则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后果,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

封面上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本书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高居美国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并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国”、“如是说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么经典著作的话,那么,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个领域,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读了这本书后感觉这个评价确实是中肯的,真实的,没有夸大的成份。因此我也觉得有必要向身边年轻的父母推荐这本书。因为同样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明确的方向可以帮助父母达到目标。而且我们还需要运气和技巧。有人可能会问:“有了运气,为什么还需要技巧。”这是为了不要糟蹋了运气。而这本书就是技巧。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2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同事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确实,很少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老师似乎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老师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教儿子学习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其实想想,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让自己个深呼吸平静一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近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 ……此处隐藏11650个字……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称赞的时候要做到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哪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交流时做得还不错。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不经意间攻击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应该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不要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书中还有许多话我觉得非常经典:

“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息。”

“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

“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德和人格。”

“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难堪的挖苦和严厉的陈词滥调。”

“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百语。”

……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9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护犊子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从教20余载,从来没有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过,教学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我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可是教育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不行了呢?思考之余我明白: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来教儿子学习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爷爷看似在护孙子,但也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话,让自己来个深呼吸平静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发现儿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无形之中就有了对他的表扬,就这样,辅导的效果也逐渐见成效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近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习到深夜,一早起来读书预习,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平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成人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来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