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5-03-30 22:00:00 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滨江学校陈静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这学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学生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

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

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的名字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不陌生,在我们的教育成长之路上,可以说都曾得到过他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精神的滋养。

从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我懂得和彻悟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教育需要经验更需要技巧,还需要为人师者付出爱心与真心进行“人文”教育。让我敬佩的是,他当年所阐述的很多教育理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在,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实践的光辉。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是专门写给小学教师的,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真爱。他在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当中都结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生动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他对教育的阐述形象精准,加以精辟的理论分析,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教育的真谛。为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们指点了迷津,使我们感到贴心和温暖,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通读全书,感悟很多,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们随时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与情感培养、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格外重视德育,力求让孩子从小就有鲜明的是非观和羞耻感。他说:“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 苏霍姆林斯基善于利用一切小事鼓励孩子们善良的念头,帮助孩子们体验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苏霍姆林斯基耐心地培养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终坚持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养智力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自始至终屏弃死记硬背,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对照素质教育,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可我们在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还是说得多,认识的多,但实际上孩子们还是挣扎在学海题海中难以自拔,或是在老师设计的学习程序中机械地完成着记忆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最后说了一句话:“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话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一辈子的,我们有太多的方面要向这位教育理论家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前不久,一本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 ……此处隐藏12165个字……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鲁迅先生说:“每天不读点书,就如不曾洗脸刷牙,会觉自己面目可憎,无以见人。”每每念到这个句子,我都觉得有点无地自容,因为我既没有广泛地阅读名作,也没有通彻地精读某书,更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每天读书。我这样的读书,实在有愧于“读书”二字。但是这学期学校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让我能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督促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自己也细细的品味了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给教师提出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我们教师来说,尤其是对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所举的事例及解惑的方法跟我们一一道来,每读一节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捧读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涵养渊博的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为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建议对我而言都是至理名言。《给教师的建议》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每个教师都曾无数遍的责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但是我多希望一天能有25个小时!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放学、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还有些琐碎之事要处理,有时候忙起来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苏大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和挖掘,他举了一个被人们广为引用的历史老师的例子。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钟。”天哪,一辈子和15分钟,这是多大差距的两个时间概念啊,这位历史老师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原来,“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就是意味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只有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才能让知识汇流成海,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中如鱼得水。

结合《给教师的建议》这部教育著作,我逐步尝试把苏大师的教育理论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把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姿多彩的知识海洋。《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它能让我掩卷沉思时刻反省自己,深刻看清自己的不足。捧读此书,犹如在与大师对话,这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他让我们时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育得失,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

一本好书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灵,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尽情欢笑,可以让我们静心思考,可以让我们奋发图强,可以让我们勇于创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读了郑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感觉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没有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观点新颖,总能够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书中关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写道: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这样,你就到这个班的教师那里去听吧。你不要只听写字课,练习本里包含着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字写的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每人都希望自己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孩子也不例外。古人常言道:"字如其人"。我想每个老师当你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时,能看到学生那工整,隽秀的小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么就请每个老师从一年级开始,注重学生写字训练。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一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但是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可是我们必须明确,没有"人之初"的耕耘,就不会有日后的硕果压枝,因此,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还有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只有在人格教育的基础上,知识教育才显得必要"的确,人首先要学的就是如何做人。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孩子学做真人,然后才是传播知识。今天的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宏扬个性。

加强联系,获得信任。及时地了解学生,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建立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人际氛围,这也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要求。教师不必再扮演"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教师对学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铁不成钢",只要对每一名学生尽心尽职,就算是对这份职业有所交待了。平时,只要有空、有机会,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学生的活动、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困难、困惑。面对学生的困难、困惑,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我曾仔细观察许许多多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各种表现,我努力地取得他们的信任。要获得学生们的'信任,我认为应当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待人,我这样想着,也这样做着。在历届的学生中,总会有许多的孩子与我说说心里话,有时还将家里的各种事向我诉说。许多时候,人只要坦诚,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这都是一样的。许多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也正是因为这,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开始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是你永葆活力,是你有魅力。

道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行,现于细微处,成于平时中,师德也不外如是。

教育是一件工程,每一个细节都是基础。那就让我从细微处,从平时中,从细节上做起吧。这本书虽然是读完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建议永远值得我们去实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