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5-03-30 22:00:00 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今天我继续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学习了其中的四、五、六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教育大师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教育影响力。这主要源自他热爱阅读、用心发现、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也因此成就了他是这样一个知识渊博、想法超群、教法独特、手段新颖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还是从三方面谈谈今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这就像盖一座楼房,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不管怎么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无济于事,因为楼房始终处于由根基不牢而随时倒塌的威胁之下。

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教师不管教哪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必须了解其他年级的本学科教学大纲,注意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衔接、贯通。还需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知晓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材,再了解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明白要使学生以后能顺利地学习,那么在自己任教的年级学生应当知道些什么。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读写能力。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2500个字会写,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如果学生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教师充分利用2500字的词汇表,按日分配,每天只占学生几分钟熟记、思考,把好学生基本读写关。

二、“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个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他教物理学科教了6年,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推荐学生阅读有趣、有吸引力的书籍。在教电流定则时,他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特别高涨,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学生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不得不说,这位大教育家知识素养极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彻,如果自己不热爱学习,潜心钻研,何来渊博的知识,又怎么能给学生推荐那么丰富、有趣的书籍呢?

三、对“学困生”的工作。

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应该没有哪一位教师不认同的。有些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普通学生多出几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见惯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他建议给每一个“学困生”挑选一些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书籍和文章,让这些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教过名叫费佳的学生5年,这是一个对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一窍不通的学生。他首先亲自给这孩子精心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而是要求动脑筋思考。后来他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让我震撼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学困生补过课。平时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忙于补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现在我才明白我们补课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标不治本。而真正应该让学困生阅读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越多,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教师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通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学习,我发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后我一定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文化、业务素养,做一个教育有心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同样是给教师的建议,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内容浅显,所提建议好懂、易用。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高深的理论,就如一位长者,在和你促膝而谈,劝诫、建议、指导,那么贴心,那么热情,让你在读的时候不由地点头称是。是的,作者安奈特·L·布鲁肖就是一位长者,一位良师,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前辈。

这些建议,对于老教师来说,都耳熟能详。大多数听过,有的建议还是我们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议是我们知道,却没能做到或没能做好的。读着这些建议,我深感惭愧,一笔一笔地划出,一句一句地记录,心中涌起一个又一个决定:开学后,我就要这样去实行。

第三十条指出:“要因材施教”。读到这条我有点好笑,这可是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观点,却在外国人的书里读到,他这不是偷我们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吗?可是读到底,我却感觉羞愧极了。是的,是我们老祖宗的观点,可是面对班级具有参差不齐水平的学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们工作是太忙,一个班级七十几个人,每天批作业、备课、应付各种临时任务占去了全部时间,几乎没有时间用来单独和学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这样的劳动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样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好的学生觉得太浅,失去学习兴趣,差的学生听不懂,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辛辛苦苦地教,结果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他们‘应有的水平’来展开教学的工作,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

“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读到这一条我有点乐,原来对老师的偏见在美国也有,许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太轻松了,一天只需工作几小时,双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几个节日,还能享受长长的假期,何等的轻松惬意!只有做了教师,并且做一个 ……此处隐藏8987个字……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来自何方,出身尊贵,也不管他的穿戴与长相千差万别,他都是怀着一颗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美好愿望来到学校的。我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可能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影响。

课堂上那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在鼓足勇气后举起怯怯的小手,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可他一言不发,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严厉的说想好了再回答。从此他再也不敢举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课堂上,那个男孩在老师的亲切的鼓励下,勇敢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老师和同学都为他祝贺。我们呵护孩子的心灵正是源自与对教育事业的爱,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工作,没有理由不爱我们的孩子。我们给弱小以强大,给愚昧以文明,给懦弱以力量。

每天我们走进教室我都会对自己说:我爱教室里的每双眼睛,从调皮捣乱的宇到老实憨厚的晶,从胖乎乎的健到只得7分的超,哪个孩子都有让我喜欢的理由。古代大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那么作为教师必须热爱每个学生,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刚开始,就已结束了。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经常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既然我已经选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愿意永远保持与拥有一颗永远童真的心。

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乡村初中的校长,和你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不是莫测高深的理论家,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做一个有心人,细心的人,孩子的知心朋友,将孩子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这是最高尚的师爱。

正如孟子所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乐也。"这种美妙的感觉驱使着我一直眷恋教育事业。在这里,你会生出一种无名的神圣与庄严;在这里,你会有一种摆脱世俗喧闹的踏实与坦然;在这里,你会有一种自我升华的愉悦;在这里,融进的是辛劳,是陶醉;融进的是师德,是师魂。别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就让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走进孩子们吧,就让我一如既往的呵护孩子得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最近好多老师向我介绍《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给教师一生的建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怎么如此吸引人们的眼球?带着好奇,我拜读了这本书,真切领教了此书的魅力。它是从全国许许多多优秀教师的材料中,精选的 40 多位杰出教师的精彩个案,分为"师德篇"、"教学篇"、"育人篇"和"修养篇"四个部分,向广大教师介绍了他们优秀而感人的事迹,展示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风采。在这些优秀教师的精彩个案中,无不闪耀着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的风采和光芒!

爱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当我看到周成平教授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中第一个建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时,就被它深深吸引。此书编写共分师德、教学、育人、修养四个篇章,提供了四十三条建议,结合优秀教师的经典案例分别作了深度反思,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启示,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阅读教师"……读此书,让我感觉仿佛与一位身边的教育工作者畅谈日常教育感悟,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是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学智慧;有的.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一条建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感触最深。

本书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开篇之作,使之位列教师师德之首。"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生的关键就在于爱,表扬也好,批评也罢,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爱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给予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寻找一切机会教育学生,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到的。

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又琐碎的,每天我们都会累的疲惫不堪,每天我们又都会忙得不亦乐乎。是什么使我们教师甘为人梯,勤勤恳恳呢?我想那一定是我们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是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教师是红烛也好,是园丁也罢,总之不热爱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热爱教育的老师更不配为人师表。

书中《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一节,也很打动我。"后进生"转化始终是摆在班主任工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想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善于捕捉和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不吝啬对他们的赞美之词,培养其自信心,使其逐步由后进变为先进。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构思、与众不同的见解、违反常识的提问、超乎常规的答案、别出心裁的想法、新颖独特的思路,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点燃创新的火花。通过赞美与表扬,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以愉悦的,积极的心态陶冶自己,感染学生,必须以家长的身份育人,从学生的角度教书,让快乐陪伴着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是一份精神大餐。读完这本书,让我重新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让我重新去思考,它将让我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价值,从而更深爱她。我将和千千万万的教师一起,把领悟到的教育理论的真谛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中实践"爱",在教育中挥洒"爱",在教育事业上把爱进行到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