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读后感

时间:2025-03-31 15:19:01 读后感
《围炉夜话》读后感

《围炉夜话》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围炉夜话》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围炉夜话》读后感1

寒夜围炉,是一种温馨;顾篝思悟,是一种境界。咸丰甲寅年间,须髯飘飘的王永彬未曾想到,当年自己与家人于岁晚休闲中围炉夜话的所得所录,没有仅止于为“家人消永夜耳”,而是惠人无数,广为传颂,被后世奉为修身养性的宝典,继续播撒哲思的种子。

《围炉夜话》是清代王永彬所著的格言集,与《菜根谭》、《小窗幽记》齐名,并称为中国人“处世三大奇书”。书中共有格言221则,短小精悍,分别从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方面阐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和人生价值的内涵。可能正如书中所言:多记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书中富有哲理的佳句妙言,着实值得参悟,以悟促读,意味深长中令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这本书形式上以格言取胜,短小精辟。而它真正吸引我的,不只是那些“安身立命”的话题,还包括作者在阐述这些话题时显现出的神闲气静的境界、务实求是的胸怀以及博学豁达的智慧。

先说境界。一本薄薄的格言集子,从简短的《序》开始便自有一份平凡境界,安静空间。“寒夜家人围炉,在尽享天伦之乐同时,一家人或围炉夜话,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这是此书的《序》,言简意赅,亲切自然,不但令人感受到一份朴实的融融之乐,还透露出作者的那份神闲气静的境界。书中的格言警句亦是如此。“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告诉人们内心澄净就自然明澈,品行高洁就能自然脱俗,远离俗世。作者也非常赞同北宋理学家程颐教人以心静,因为“静者心不妄动,静能延年”。作者认为,人不能持静,则“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也就是说性格不平和,就会浮躁,无论做学问还是干事业,都不可能上进而有所成。其实,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态不好。好的心态也像空气一样,只有内心安静,才能“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沧海悟其浩瀚,俯仰可见其境界。”

其二是胸怀。除了书中那些劝导做人要有“宰相肚里好撑船”、“得饶人处且饶人”、“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的气量胸怀之外,也说“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指出为人要有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襟怀。古时候,立言、立德、立功作为人生崇高理想,被称为“三不朽”,也是儒家子弟的人生奋斗目标。作为一个传统文人,作者劝导人们立言处事要公正:“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福祸;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意为人在处理事情时,要有公正心,不要考虑是否给自己带来福还是祸,著书立说则更要以公平正直为准绳,十分值得当代为官做事的人思考。而且,作者的思想中还有一种批判意识,比如他对当时世道人心之险、道德日益沦丧有着深刻批判:“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他还批判权势,意识到“忠有愚忠,孝有愚孝”,这在以忠孝为大的`封建社会十分难能可贵。

其三是智慧。书中经典之语俯拾即是,在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理想境界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无不体现出作者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人生智慧的超然卓越。他这样解“仁”字:仁字从人,义字从我,告诫追求仁义的人不必舍近求远,只需从身旁做起讲仁讲义的人。而且,作者善用比喻,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讲出世间道理。比如,他以莲花朝开而暮合,明示富贵之人需知晓约束身心;以草春荣而冬枯,激励穷困陌路之人要振奋有志。他还用“墙上芦苇草,风吹两边倒”形象说法,说出做人的道理,告诫人们要有自己的个性、立场和原则,而不能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这位古代文人的智慧还在于拥有一颗淡泊的心,时常保持一份淡然心态,应对俗世种种。他说“和为祥气,骄为衰气”,“淡中交耐久,静里寿绵长”,并告诉晚辈他自己最喜欢明代思想家吴与弼的《草庐日录》中的那句:淡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让人感受到他的淡泊的智慧,平和似徐徐春风。

世易时移,时代更迭,历经岁月淘洗而经久不衰反愈加焕发出神采的,均是前哲先贤的大智慧。“好光阴,莫错过”!虽然时代的背景已无“炉”可围,但只要你内心深处的那份安静还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足以安放你的一小块时间和求索的心灵。

《围炉夜话》读后感2

寒冬里燃起红红的碳炉,三五知己把酒围炉,一小小火炉,就使冬日里显得充满温暖,就连人们也被暖的温柔醇厚了。

人世间,很多平实、淡然的道理,往往蕴藏无尽的睿智。《围炉夜话》正是一本这样的书。

某一著作,历几世而不衰,定有其独到的魅力。中国人历来注重修身养性,所以,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陈眉公的《小窗幽记》、洪应明的《菜根谭》并称“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书。

《围 炉夜话》虽没有《菜根谭》为后人所熟知,但观其内容,也可称之为句句隽永,字字珠玑了。掩卷后细细品味,无论是修身养性的途径、做事待人的准则,或是求知 济世的谋略,都给人以深刻启迪,没有因岁月的推移而销磨其邃智的光彩。以下就是我信手拈来的几则及自己的观感,与大家共飨。

一、教育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一 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决定于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决定于童年的教养。因此,教养孩子必须自幼时,便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 及一种正直宽大的胸怀;那么长大以后,无论在何种境况,也总能保持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和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正如现代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奢求孩子出人头地,只求子女有个健康的心态,平安、快乐的生活。

教子严成德。

现 在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偏于宽容,有的甚至可说是放纵。姑不论对是非大事的态度,就是日常的一些细微小事,也是不视其恶,听之任之。并美其名曰:给孩子一个 宽松的成长环境。古人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历来为教育所首倡。要知教育子女首要的是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道德习惯、行为习 惯、学习习惯等等)。在孩童成长时期,他们还不能分辨善恶是非,如果太过宽容,会导致他在善恶的分辨上不够清楚。原谅孩子的小过错而不求全责备,那么他会 认为无所谓,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最后将成为败坏德行的主因。

为 人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养成随时自我反省的修养,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总可以由身心两方面来反省:所作所为,是否有怠惰而不 够勤奋的地方呢?如果有这种现象,而还不觉得忧心,若不是对不起别人,就是对不起自己的生命了。所思所想,是否缺乏自我砥砺的警惕呢 ……此处隐藏12216个字……往决定于童年的教养。因此,作为父母或为人师表,教导子女或子弟要从幼时开始,要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一种正直宽大的胸怀;那么长大以后,无论在何种境况,也总能保持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同时,为人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养成随时自我反省的修养,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否则,便失会去向上的生命力,没有进步反而退步。

“但责已,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讲的是修身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要多想想自己的过错,不要什么责任都往别人身上推,这是减少别人怨恨的办法;凡事只相信自己,不多听善言,这是失败的缘由!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讲的是人的品行。一个如果怀中常抱着仁孝之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会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如果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恶之念,那么平常很不愿做的事,也不难做出来;所以,淫是一切罪恶行径的开始。

等等……句句皆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精典,短小精悍,朴实无华,寓意深刻,字字珠玉,点石成金,珠璧交辉,堪称一绝。

故此,《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我国处世三大奇书,确实值得世人潜心研读。

《围炉夜话》读后感13

  《围炉夜话》是清代学人王永彬的代表作,他在书中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与至交亲友畅谈人生的情境。全书总计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10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

教导年轻后辈要从幼年时开始,培养他们凡事应有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不能没有忧患勤劳和警戒砥砺的修为。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童年时期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塑造他的人格,影响他的人生,往往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必须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了才能递减的法则,即教育开始得越早,越能培养卓越的才能;而才能增长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会迅速减少。这是零岁教育的理论基础,意味着教育要趁早。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早,更要全面,不能仅仅满足于技能的训练和智力的获得,也要重视品德、气度以及情感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光明磊落的人格和正直宽大的胸怀。倘能如此,那么孩子长大以后,无论面对何种境况,他都能泰然处之,从容应对。小而言之,现代职场拼的是情商,是胸怀。

熟读国学文化经典,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古圣先哲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更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底蕴,开启深远博大的人生,成为人们修身立业的常备读本。

《围炉夜话》读后感14

《围炉夜话》是清人王永彬所撰写的一部劝世之作,它与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自其面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成为人们案头的必备之书,深受世人的推重而闻名遐迩。

而作者王永彬,我只能查到他是清朝咸丰时人,生平不详。

据《围炉夜话》的序言可以得知,此书是作者王永彬“书于桥西馆”的“一经堂”,最后成书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围炉夜话》是中国古代众多劝世之书中的一种,它以短小精辟,富有哲理见长的格言体之作。文辞浅近明晰,言语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如同一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一群后辈围着火炉,娓娓而谈,品味人生,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颇有启发性。书中的许多话语虽以劝诫为主,但读来却无艰涩枯燥之感,反而觉得生动平实,将本来会令人觉得比较高深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人容易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全书分为二百二十一则,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等。书中体现出作者身上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的烙印,他在本书中以大量的语言文字阐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不一定能适合当代社会的要求,但瑕不掩瑜,本书仍对现代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围炉夜话》不失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劝世之作。

我拿到的这本是20xx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最新版,看到封面上八大山人的绘作我就爱上了。翻开书发现还随书附赠了两张八大山人画作的明信片和书签,真是意外收获。

《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中国传统文人是快乐是超逸,抑或痛苦、压抑,现在难以说得清楚。那代文人即使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时,心中也常存在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忧患意识,而在陡遭不测、倾家荡产时,又能常常保持一份无怨无悔的淡然心态。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因其博大,受其滋润的中国文人的心胸也是宽广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丰富多彩。

就像作者在书开篇序里写道的那样: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自己从未想过把这些话记录下来能在后世流传下去,这份淡然的态度,也是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基因了。

处事要代人着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书里的金句,大多如此,也许年轻气盛的人读来,觉得没什么用。书这个东西,也是寻求一种共鸣。在你处世感到困惑时,希望这场跨越百年的围炉夜话能够帮到你。

《围炉夜话》读后感15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追求完备的之心,可以用在自身修养上,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易于满足之心,可以用在适应环境上,不可用在读书求知上。

追求完备要看事物而定。就像种花,如果种的花是兰花,当然要求它长得愈美愈佳;若是罂*,又岂能要它长得太好?物质的需求是永不会满足的,只要过得去也就可以了,欲望本身是一个无底深渊,绝不可能将它填满。至于个人心性的修养,虽然也是无止境的,然而较之物质的追求,一个是走入深渊,渐失光明;一个则要攀登高山,迎向旭日。心性的和悦是长久的,而欲望的刺激是短暂的,究竟何者当追求,何者不宜太过,是十分明显的.事。人之欢喜毕竟在心而不在物。

相同的,知足之心亦当善于运用,在不好的、恶劣的环境中,要常感满足,如此可以避免怨天尤人,使心境保持平和,在平和中求进步,而不致于失之偏激。但是在求学问的进步上,却永远不可知足。若是太过知足,便无法在知识和智慧上求上进,那么在能力和生命的境界中,都无法做更大的发挥和突破。

《《围炉夜话》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