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囊》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皮囊》读后感1当当的热门读物是我对《皮囊》的第一印象,每次想买点书读,就先看热门推荐,随意在喜马拉雅搜这本书,是李光洁读的。书里有12个故事,听了第1个故事《皮囊》,不尽兴,反复听了3遍。3遍后没继续听第2个故事就决定买书。这样的文字,只是听是不过瘾的,它值得斟字酌句细细品味。
本书作者叫蔡崇达,在家乡他有个名字叫黑狗达,闽南人。书里写的是他对亲人、朋友和家乡的回忆。他在写书时,对人生过往的剖析,对自己身边的人的人生细致地感同身受并从中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读完一个故事后,我会稍作静默,整理思绪,好像我和作者一样经历过这样的故事,在读的过程中忆起以前的人和事。我的爸爸,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童年,我的大学时光,它们和作者的故事纠缠在一起,平行时空里的我们各自经历着。我很佩服作者的冷静,也许在写的过程中,他也有泪流满面的时候,写自己的故事就像把伤口撕开,再继续往伤口处深挖,直到一个个故事完整呈现出来。
《皮囊》第1个故事写的阿太,是他外婆的妈妈,阿太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她自己就是一本书,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在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时,阿太很淡然,别人觉得她冷漠,她说因为她舍得。她活到99岁的某一天,去世前,他留给曾外孙的话:“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阿太的人生观,面对生死的豁达,一直影响着作者。作为本书的第1个故事,它很好地引入了后面故事。
故事2和3,写的是他的父母。父母的房子,父母的爱情,因中风残疾的父亲。作者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写出了曾经风雨飘摇的家,把贫穷、疾病、死亡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他相信人死后的世界,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也许很多人不相信这些,直到亲人离世后。因为这是念想,会想象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怎么样,相信生和死是有连接的,打开门,过了一条隧道,亮光那头便是了。
作者写到曾经的老房子,父亲去世后的,母亲把老房子租出去了。不知道有没人跟我一样,对去世后的人住过的房间会有莫名的窥视感,好奇又害怕,带着复杂的.情感。外公是我记事后经历过的第一次“离开”,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外公的房间后来成了杂物间,小时候,路过外公以前住的房间时,总会有点害怕,里面堆满了杂物。去年看了一眼爷爷住过的房间,里面也是堆满杂物。灰尘和杂物让我不能想象到这里曾经住过人,而他们就像落入尘埃一样,没有痕迹。包括他们的悲欢离合的一生,也一并带入土里。
后面几个故事,写家乡的玩伴童年的好友阿小、文展,大学同学厚朴。他们挣扎在梦想和现实间,曾经想要改变世界,有个不平凡的人生,最后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他们的梦想、快乐、迷茫、痛苦和挣扎,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每天挤地铁的人群中,我不会知道哪个人正经历着怎么的人生风景,哪个人昨晚是哭着睡着的,哪个人刚实现了人生目标而内心欢愉……脸上风平浪静,内心风起云涌,长大了,学会了把情绪藏起来。文章里有一句话,是最好的概括:“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我是一个纠结的人,至少我自己有这种感觉,乐观和悲观一体,一边努力向上生长一边丧的要死,一边热爱生活一边觉得谁要爱谁去爱好了。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跟作者一样幼稚,一直在抗争,跟命运跟岁月跟自己,想要留住拥有的所有美好,珍惜想要珍惜的人,明知道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样子,还是在努力着。
一直走在寻找文字救赎的路上,一直试图在别人的故事找到自己,一直走着爱着哭着笑着,不祈求皮囊永远年轻,但求灵魂永远热血!
《皮囊》读后感2第一次听说蔡崇达的《皮囊》,就被包的书名深深吸引。我在思考,皮囊究竟是什么,这木书又讲述了什么故事。看完这本书,我认为它是作者的自传,他通过文字和读者分享他痛彻心扉的人生历程。
谈及这本书,我不得不提及杨绛写的《我们仨》,她的《我们仨》如果不是因为她的离世,我可能不会知道,这本书是我在暑假期间阅读的,可是看到三分之二我就看不下去了,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学者家庭,讲一家三口细水长流般的生活。这种平凡的生活我没对大兴趣,甚至我觉得看得有些无聊和枯燥。所以我宁愿看到一个真实、现实、有些伤痕的中国式家庭。
自然让我想到一名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言传正传,详细阐诉我对这本书的看法。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蔡崇达的阿太、父母、朋友对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影响,揭示了每颗皮囊下跳动的心灵
看这本书,我哭了三次,三次戳中泪点,而让我感动的并不是作者的母亲为了父亲的面子要把过几个月就要拆的房子建立,不是母亲每天辛苦工作后回家还要照顾残疾的父亲,也不是母亲在父亲逝世后召唤他的魂灵。而是作者那些普普通通却又有各自鲜明个性的小伙伴们。或许是因为他们的人生,我能感同身受。首先,我想说说作者的两个名叫阿小的朋友,一个是来自香港的阿小,一个是来自小镇的阿小。香港阿小暂住在小镇,虽然他外表时尚,生活殷实,给小镇带来了许多新奇的玩意和文化,成为小镇的焦点人物,他瞧不起小镇的孩子,但是后来他去香港并未过得开心,而是和那里的同学格格不入。而且父亲的突然去世,他必须承担家庭重担,从事安装防盗门的.工作。后来他渐渐发现他看不起的小镇才是他的家。然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小镇阿小,成绩不好,但他不甘平凡,他渴望走出小镇,摆脱靠捕鱼谋生的宿命。他刻意模仿香港阿小的装扮,讨好香港阿小,后来渐渐地学会翘课,欺负打工仔,偷钱……最后他被学校开除了。香港阿小走后,他很难过。即使最终迫于无奈还是当了渔民,但是他是以买摩托车为前提才答应的。他骑摩托车在海边狂飙,引发不幸,不过他命大,抢救过来了。之后,他每天下海捕鱼,和家人过着平凡却幸福的生活。命运总爱造化弄人,没有人能预测自己的未来,按照设定的人生轨迹一帆风顺地走下去。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自暴自弃,而应该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积极乐观地面对接下去的生活。
接下来介绍天才文展,为什么说他是天才呢?因为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明晰地规划,甚至具体到一点点的事情。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此付出辛勤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有重头再来的勇气。虽然他未能考上重点大学,但他如愿考上了重点中专。可是到了学校,同学都嘲笑他的兔唇,这使他很困扰,他还为此打架。以及他认为功课太简单,所以他选择中途辍学。他自命不凡,一心想逃离小镇,进入大城市,但后来因种种原因,他选择留在小村庄,做一个普通人。他注定是无处安身的,他羡慕并嫉妒着作者去了他想去的大城市,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种人,同时他也恨自己的无能。 ……此处隐藏8019个字……后,从一开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复健,到知道无法治愈后绝望地号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整天喊着要“抓紧死”,会控制不住惹事,大骂邻居……死后,他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确切地说,在“父亲”得知再也无法痊愈,内心残余的`希望的火苗被扑灭时,他的挣扎、愤怒、斗争化为一只猛兽冲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变得不是那么惹人喜欢了。
人,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有时候相似得可怕。读这篇时,我一直将已故的爷爷代入,年轻时的爷爷颇有学识,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个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嘴边挂着政治的老农民,他这一辈子勤勤恳恳但性格刚烈,我们一直很敬畏他。后来,当他被发现身体不舒服时,已经是食道癌晚期,我们合伙骗他食道上长了个囊肿,所以他刚开始是积极配合治疗的。术后,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没想到一辈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跟我诉苦,说伤口有多深、有多疼……我头一次看到他主动袒露脆弱的模样,那种感觉不可言喻。
回家静养的爷爷最喜欢的就是骑着他的小自行车去街上买以前从来不会碰的点心,奶奶开玩笑说他变馋了,他却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仿佛要把没吃过的东西尝遍,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随性。半年后,如我们预想的那样,病情急剧恶化,他不能进食,反复呕吐,脾气越来越暴躁,时不时打骂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们哭诉,爸爸气不过和他发生争吵,也被他拿着棍棒四处追赶......我们孙子辈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亲节,我第一次给爷爷买了礼物,也是最后一次。只记得那条裤子围在他身上又宽又长……我不禁怔住了——这是一副骨头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动掀起衣服,靠我很近,无奈地说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层皮了。”我哪敢直视他的眼睛,不禁后退两步,佯装自然的神情,张了张嘴,想宽慰他,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爷爷走的那天,我不在家。听奶奶说,那几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许他想给这个世界和最亲的人留下一副会笑的、温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这是著名作家李敬泽在序中所写,概括了作者在本书中记叙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处。
如果你读《皮囊》,应该也会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到了人生的某一个限度的时候,那些好的坏的也会冲出来,但是没关系,相信皮囊最终都会体面地跟世界和解。
《皮囊》读后感13一书中,作者蔡崇达围绕亲情、友情、前途、家乡讲述了一系列平凡又令人思索万分的故事,以此使我们去感受生活中那些难以避免的困难,指引我们直面挫折,也使我们思考人生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主人公在童年时因好奇大海而导致了他差点死在海中,之后家人尽量使他远离海水,但之后他发现海是藏不住的。我们曾面对的困难与伤痛或许正如作者曾面对的那片海一样,我们有时不愿去触碰那些曾令我们伤心的过往,也希望它们能够被人藏起来,但越是如此,那些悲痛便越会变得难以消除,若我们无法释怀它们,它们就会对我们造成持续的伤害。试着不再逃避并找到与它们合适的相处方式,与它们“握手言和”,或许才是战胜它们最好的方式。
人的`一生不长不短,我们总会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变成历经沧桑的大人。在此期间,我们也需要同作者一样在朋友的追问下思考那些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如何生活?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忙碌,但有时却不知自己因何而忙碌,也不知道那些忙碌对我们来说是否有意义,但我们又不敢使自己空闲下来,因为我们无法回答那些问题。
如此看来,或许人生是一个追寻的过程,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意义,也寻找自己忙碌的意义,有时也受其困扰,但或许我们的每一次经历都会交代我们的意义。不必忧思过重,因为我们的存在总会有意义。就好比当下正面对席卷全国疫情的我们,虽不能如医生那般为拯救生命而奔赴医疗救助的前线,却可以真心地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平安无事;可以居家隔离,不给他们增添麻烦。如此,我们也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向社会证明着自己的意义。
无论是艰难困苦亦或是未知迷茫,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它们,有信心去战胜它们,相信我们会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并留下更美好的意义。
《皮囊》读后感14青年作家蔡崇达的处女作《皮囊》,是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最真诚的一本书。
一本好书总要讨论一些普遍、永恒的话题,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归根到底体现的都是人,一个代表了人类的“人”。全书14篇作品,作者用平实而真诚的笔触诉说着他对父母和家乡的怀念,对朋友的感谢和关切,以及对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问题的思考。
这其中,我最喜欢也是最让我动容的一篇就是《母亲的房子》。初读时,我觉得作者写得有些“过”,因为人物的行为让我这个旁观者觉得不可思议——母亲为什么只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这样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捡菜叶,全然不顾家人反对,历经艰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后就会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后,母亲在门口奠基的石头上写上了父亲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母亲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让这个由她和父亲撑起的家看上去更圆满。细细品味,正是这些真实又近似痴狂的行为和想法,赤裸裸地将人的本性曝光。
我们每个人都偏执地活着,虽然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些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确实能支撑我们的生活,证明我们没有白活。物质总是容易消失的,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蔡崇达,让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秘密,让我学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家。
《皮囊》读后感15读完此书,没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没有如何的感动,反而心一丝苍凉。作者的那些关于家乡的眷念,那些关于亲人的眷属,那些关于友情的回味,关于人生与生活的感悟,都装在四处漂泊的皮囊里了
人生就像一个无底的`空杯,我们总在不断的往里面装进很多东西,亲情和友情,财宝和地位,又在不断的失去,而身体这副皮囊更像是一个活着的象征与符号
年幼时的天真与和善,年轻时的欲望与野心,中年时的挣扎与妥协,老年时的叹息或回来,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当一个人还在不断眷念着的时候,也是最脆弱与华蜜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孕育的众生,一生都在找寻外面的世界,对于亲情是一场投资与还债的关系与过程,更像一场约定俗成的责任,也像一座山。对于友情,更像是一种安慰与填充,对于爱情,更像是一种奢侈与完成人生成人礼的一种形式,不停奔跑,不停找寻,却从未真正谛视过自己内心的须要贪嗔痴与断舍离,本无不同,一个是在完成找寻外界的认同,一个是在找寻自我,对于完整的人生,应当都是须要,平衡就成了一种生活的才智,对于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甜品与大麻的作用所带来的结果并无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