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日记

时间:2023-08-17 13:30:18 日记
实用的家的日记四篇

实用的家的日记四篇

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觉间结束了,相信大家都有不少体会吧,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日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的日记4篇,欢迎大家分享。

家的日记 篇1

中秋假期,我们全家人到老家去度假,老家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虽然农村的生活没城市那么方便,可是,我们坐车到城市超市里购物,买几个生活用品不就行了吗?所以,我们早早就赶来了老家的房子里,我们还没了许多的零食,留着在这3天中秋度假。

好吧,说正事。就是,爸爸的车本来停在老家的院子里,可是谁知道爸爸的车底盘下面有一只哈巴狗啊,应该是那栋房子的宠物,我不敢招惹它,因为我在百度上看到,狗会咬人的,就算是小狗大狗都会咬人的,所以,我不敢靠近它。我拿了一个面包,轻轻地往它周围一扔,那只哈巴狗就像见到猎物似的,立即扑到面包上,狼吞虎咽之下就把面包咬得连骨头都不剩了(面包没有骨头哈哈)。我见到这一幕,马上把门关上,这次是吃面包,不知道下次是吃我还是吃谁没准呢。.

车下这条狗我不理睬,奶奶看着很气,就用扫把把它给赶走,狗狗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面,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家的日记 篇2

假期,我在宝鸡姥姥家玩了五天,今天该回西安了。

一大早,我宝宝哥哥就来到姥姥家送行,我和他都很伤心,我们商量抓紧时间又玩了一会儿游戏。吃饱饭后,我就开始收拾行理。我和哥哥都不想分开,想在一起多玩一会儿时间,于是爸爸就同意我们一起把哥哥送回家,车子路过一个市场时,哥哥让停车,哥哥说再请我吃一次臭豆腐,虽然已经吃饱饭了,哥哥和我又一人吃了一串,比我吃的所有的东西都好吃,我们都舍不得离开,故意吃得很慢很慢。

我回到了西安,玩着和哥哥一起买的枪,放着和哥哥一起买的炮,心里还是想着哥哥,我和哥哥互相留着QQ号,开学后就只有在网上见面了,可是不能和哥哥一起玩。我盼望着下个假期的到来。

家的日记 篇3

那是在我五岁时候的春天,我去过一次乡下,是去看我的爷爷奶奶,在我模模糊糊的记忆中,乡下没有繁华喧闹的声音和拼命追逐的车辆。很安静。月儿阴晴圆缺照着疲惫的黑夜。冷酷无情的风吹着我的窗帘,让我瑟瑟发抖,我只能默默等待明天早晨那温暖的阳光照到我的身上,让我暖和点。

阳光照得我暖洋洋的,清脆的鸟叫声让我从梦中醒来。看看在田地插秧的爷爷,再看看在做饭的奶奶。我实在在被窝待不下去了,就下床看看那只母鸡有没有生下一个蛋。让我开心的是它下了蛋,让我兴奋的是它下的不止一个,而是三个,我把那三个蛋小心翼翼地放进装鸡蛋的竹篮里,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我和伙伴一起在路上奔跑,我们并不用担心会被飞驰的汽车撞倒,因为那里不是城市,是乡下,是一个没有飞驰的汽车的地方。

开始吃饭了,奶奶把饭和菜端上来。几盘青菜·三碗干饭。虽然没有城市的大鱼大肉,但那些菜都是爷爷亲手种出来的,再加上奶奶的“加工”更是香甜可口。

可惜时间飞快,我必需再回到那个有着繁华喧闹的声音和拼命追逐的车辆的城市了。

我依依不舍得向爷爷奶奶道别,踏上了回城市的道路。

家的日记 篇4

好久没有给母亲打电话了,想起来不由得耳根生热。我并不是那种一分钟掰做两分钟花的大忙人,也不是那种醉心于都市繁华生活而忘了亲人的家伙,只是每次拿起电话,嘴角嗫嚅了几下,始终找不到一句合适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自从父亲病故、哥姐成家后,家里只有母亲看着卧在半山腰的房子,还种了几亩地,当然,养鸡鸭猪狗乃农家必备,自然不消多说。当下的老家农村,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老年人看家,年轻人要么进城务工,要么上学读书,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大哥工作后住在岳父家,我三哥夫妻俩挣钱后在镇上买了房,我则更远了,离家几千多里,车程要近乎三十个小时。

按理说,母亲都是七十好几的人了,过了古稀之年,完全可以抱着膝盖享享清福,可是,她闲不下来,她说不找些事情做做,一天到晚就闷得心慌。想着她奔波劳苦了一辈子,到老还要为儿孙们做“长工”,每每触及这个痛点,我心中总是一阵阵抽搐。

母亲年轻时在十里八乡算是一个能人,干起活来是一把好手,播种插秧如骤雨点地,收割小麦如风卷残云。仅管如此,在那个年代称她其量顶多也算个好劳力,因为像她这样“力气大的女人”家家都有,不算什么稀奇。我母亲之所以被公认为“能人”,还在于她的多才多艺。说到多才多艺,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唱跳弹拉样样精通的人。的确,母亲会唱咱陕西的“秦腔”,还会唱些河南的豫剧,即使现在已经73岁,她还是村里“老年腰鼓队”的成员呢!只是那时候,遇到母亲这样的人,村里人也只会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夸一声她多才多艺,仅此而已。这种花架子在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朝迎烈日暮顶骤雨的庄稼人眼里,还没有一碗稀饭所引起的兴趣大。在他们心目中,只有能干而且工分高才实用、才是真正的硬道理。记忆中我母亲的“医术巫术”道行不浅,谁家小孩晚上睡不着觉会找她,谁家的小孩受惊吓“丢了魂”会找她,母亲的技术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香饽饽,因此没少被三邻四里请去帮忙。

然而,近年来,随着年岁增加,母亲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再不服老,恐怕也由不得她自己。当年的手轻脚快眼看就成了秋日的树叶,只能在夕阳里感叹着盛夏的'流光了。尽管如此,母亲从来都没有停下她忙碌的身影,好在大哥看她太累就强烈阻止她再种地,只留了一小块草地让她消遣时光。现在的母亲身体多病,在我的印象里,她已近乎十年都没有断过西药了。到了这个年龄,谁不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晒晒太阳,纵使身体健康,也决再不愿下地劳作了。可是我母亲享不起这清福,病魔缠身的她,不是去大哥家就是去三哥家,帮他们张罗着一日三餐,洗洗刷刷。母亲做得一手好菜,同样是农家常见的瓜蔬小菜,可母亲做出来就是味道不一样。父亲母亲疼儿子,祖父祖母疼孙子,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必然。确实如此,每次母亲去大哥三哥家,都是想尽办法将菜翻出“新花样”,孙子孙女只要看到她就会很兴奋,因为几个小东西都爱吃她烧的菜。

刚来吴江的时候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给母亲打电话,听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叮嘱。说实话,当过兵而且已当爹的我早就会自己照顾自己了,可不知咋的我却宁愿把自己当作小孩,我喜欢听母亲说得那些我已听过了无数遍的琐碎但又十分温暖的语言。有时候打电话回家母亲不在屋内或者她听力不好没听到铃声,我就会觉得心里头空落落的,似乎少了些什么。

总觉得快到“不惑之年”的我要忙的事和要做的事太多了,所以烦心的事情也一件件摩肩接踵而来。尤其面对繁琐的家务和孩子教育的费心熬神让我觉得压在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对未来的憧憬反而成了我无助的迷茫。有的时候为了做好一件事我不得不成天在人流和车站之间疲于奔命,身体上的劳累和心理上的忧虑使我一天天变得消沉下来。可是,面对家里人的时候,我又不得不戴上一张乐观喜庆的面具,我不能让自己的处境变成家里人的忧烦。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家庭成员里没有母亲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家里的那个“她”根本不可能替我分担什么,于是很多时候我都再想,我与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坦白言,“家”这个温馨的词儿在我憔悴的心中那所谓“避风港湾”的概念正在逐渐模糊。有时我想:难道“家”真的是旅途中的一处逆旅,无论是短暂落脚还是长久淹留,我们终究要离开吗?

《实用的家的日记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