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周记范文集锦六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转眼一周又过去了,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写一篇周记,将自己的经历记录在里面吧。周记怎么写才条理清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周记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周记 篇1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语文周记 篇2
伴着上课的铃声,孔老师迈着从容的步伐,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
"同学们好!暑假已过,大家要把心收回来,调整好状态,跟老师一起投入到课堂中"。孔老师向来有严师之称,只要是他的课,没人敢不认真上课。教室里安静得连掉一根针都能听得到。
"今天,我们上第一课<<老师,您好!>>,同学们先听我读一遍"。"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你听!孔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像小桥流水,清新流畅;像回旋的音乐一会高亢,一会儿低沉。同学们听得入谜。
孔老师读完课文后,又把整篇课文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一遍。接着又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哪位老师令同学们印象最深?我头脑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___严厉的孔老师。我微微地举了举手,趁孔老师还没看见我,又立马放了下来。想说又不敢说,心里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这时有同学举手说是以前的王老师,也有同学说是快要生宝宝在休假的英语老师。
正当我举棋不定时,下课铃响了,一堂我没有举手发言的语文课结束了。<<老师,您好!>>这篇课文不就是孔老师真实的写照吗!这堂语文课,让我知道了教师的事业是多么崇高!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人民教师。
语文周记 篇3
在我人生度过的十几年中,总有那么些让我无法忘记又难以释怀的事情。它们总会那么偶然间漂浮在脑海里,如同一片片落叶落下漂浮在湖面上一样,永不消沉,直至湖水干涸……
六年级是我读书以来过的最快乐的一年,无论是学习、老师、还是我的同学们、姐妹们,总能给我带来好多好多欢乐。而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毕业的那堂语文课。
我们的语文老师原本是个音乐老师,但是由于他不管是音乐还是语文方面都十分出色,而又由于我们班实在是个不可理喻的班级,所以就在学校最缺老师的时候将他勉为其难的充为语文老师。他长得文质彬彬,一副温柔的样子。你完全想象不到如此一个温文儒雅的人之下,埋藏着一副十分浑厚的嗓音。当我们要求他唱歌的时候,他就会被逼无奈的唱出那些经典的歌曲。只犹如山洪暴发,天崩地裂,让我们真的打心眼儿里佩服。
那天,铃响了。老师径直走向讲台。手里却没有拿任何东西。我们个个都觉得很惊讶,这不是语文课吗?为什么老师不用我们写试卷或者复习什么的呢?大家都感到无比的好奇。于是大家就热火朝天的讨厌起来,想说老师今天要玩什么花样呢。“请同学们安静一下!”老师用浑厚的声音将大家震住了。不知道为什么那天大家很听话,没有吵闹,没有顶嘴,没有刁难。
老师用抹布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然后又用粉笔描绘了出来。“六七班唱歌比赛”班里有些男生就趁热打铁,吼了起来。可是那时我们不觉得讨厌,反而觉得他们的歌声很好听,或许是因为要毕业了,要分开了,再也听不到那些让人怀念的声音了。我们不禁伤感了起来。
老师看到大家没有变得像往常那样疯狂,突然很不习惯,便语重心长的和我们说:“我知道今天这堂语文课是和大家在一起的最后一堂语文课了。可是我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过完这仅存的40分钟,我不希望你们不开心然后又掉眼泪什么的。今天这堂课,你们就当作音乐课那样上,不带任何杂念的尽情的唱歌!呵呵,你们平常不是最喜欢瞎起哄让我唱歌吗?今天就让我先高歌一曲,来个开门红吧!”掌声,齐刷刷的响起,眼泪,情不自禁的留了下来。
很快,老师唱完了一首歌。可是那天老师的声音很不寻常。总是颤抖,总是走音,总是不着调。可是没有一个人嘲笑,没有一个人讨厌,就那么安静的听着,用心感受老师的歌声,静静的去在脑海里回忆以前那些快乐、悲伤、疯狂、辛苦的时光。就像是眨眼间,我的小学六年的过去了。悄悄地,像一股清澈的流水,流过我的指缝,完全抓不住。
紧接着,我们好多男生也开始不约而同的唱歌,深情并附和着。好多女生都趴在桌上大哭了起来。我们就要离开这里了,离开母校,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虽然有那么多的不舍,但是必须要忍痛割爱。
就这样,短暂的40分钟过去了,我们的“音乐课”结束了。但是在我们心里,却烙下了深深的迹印。因为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依旧让我们学到了知识。
谢谢你,老师:谢谢你。同学:谢谢你,母校:谢谢你,小学:谢谢你,我的童年……
语文周记 篇4
一、 课改应以赞许的目光、语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赞许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经常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不断闪耀着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强烈而炽热。
新型的课堂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走进课堂。课堂不应以教师的“教”为主,也不应以好学生的“说”为重,而是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画龙点睛的教学相长
1、“严肃”并不是老师的代名词。教师课前送学生一个微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主阵地。走进学生中,穿梭于课桌间,才是课堂最美的布局。首先,教师要摆脱教参的“枷锁”束缚,不再做教参的奴隶,“把书上的话和作者的话向学生宣读”,也要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容而获得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同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一起争鸣,使语文课堂不再有权威,不再有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真正地走进课堂。如此一来,定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小组应选好中心发言人(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中心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课间和学生做游戏、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经行游戏比赛,增进组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协调性,为课堂发言做好铺垫。
二、课改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有力地应对上级考试,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讲读课的研究中。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语文课改的目标所在。
阅读课尤其是课前预习,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显得十分渺茫,无从下手。所以,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课文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汉字组成的。在阅读中,学生通常为了顾及对主要内容的了解,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文章内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要真正做到掷地有声、顿挫抑扬。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读通句子。
读通句子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环节,但其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许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级的《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艰涩”表示时间过得很慢,母亲(作者)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亲(作者)心里十分慌乱,害怕儿子发生意外。词语解释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赞扬的“母爱”主题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般,理解文中词语的方法有:(1)查字典;(2)换词理解;(3)联系上下文,就语境反复品读、琢磨。
第三步:读出感悟。
在上述两遍读文中,学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基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朗读,最后将体会到
的感受真实地写在句子的旁边。这样,便使学生做到了由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的情感角色转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就大语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学生自己学文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文章中心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中,学生就“母亲大声说:‘我很高兴他爱看闲书’”提出质疑:“题目中说是‘慈母’,但她为什么要大声说话,是不是生气了?”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因为“大声”一词既反映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了她因儿子爱读书而内心无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其语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升华。
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养成一种习惯,也就为学习找到了钥匙,插上了翅膀。
三、课改应以巧妙、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关键
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到心中有“术”,并能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思路的设计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只有巧妙的构思,因材施教的策略,才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自然之道》一课篇幅冗长,内容深刻,如果串讲起来既费时又不透彻,于是,我从课文的中心入手,先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到令自己揪心而又痛心的片段和情景,他们很自然的勾出“一只鸟遇难和数十只鸟遇难”的语句,然后再请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前因后果,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中,我采用了分散。铺垫。两种策略。因为是阅读课,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知识点,然后再相机引导汇报交流,这样就提高了兴趣也分散了难点。课文的重点在于怎样二字也就是变化的原因,所以,我在恶劣的现状方面下功夫,探索原因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语文周记 篇5
走进乡村,映入眼帘的是那数不胜数的香樟树,一棵棵拔地而起,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走近去闻闻香樟叶片的味道,一股淡淡的青草香扑鼻而来,这便是乡间的淡雅。
再往里走,眼前便会浮现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在阳光下金黄的耀眼,朴素之中带有几分华丽,大地好像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整个乡间都被金黄色笼罩起来了,如高贵的公主那样素雅,如太阳的光芒那样耀眼,如金色的海洋那样辽阔。这便是乡间的炫丽。
继续向前走,一条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笑的小溪呈现在眼前,如果你往那儿走过,常常会看见一群孩子们在打水花,当石头落入水中时,就会溅起无数颗晶莹的水珠。当玩累的时侯,静静地坐在田埂上,享受着那溪水潺潺的流水声,多么的惬意呀!溪声时而急,时而缓,时而轻,时而响,那声音细细的,柔柔的,好像自从远方传来似的,听着歌声,好像一切烦恼都丢在了九霄云外,这便是乡间的柔情。
啊,乡间田园,是令我陶醉令我流连的地方,是我百玩不厌的地方,是我人生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语文周记 篇6
大家好,我是一个电风扇。
我有一个很大的保护罩,保护罩里有三个叶片。每当我快速转动叶片时,你休想再看清我的叶片。
我的护罩后有一个不大不小风机形状的东西,这是给我动力的电机。我的身上还有许多按钮,这些按钮控制我的运转。其中有个大的旋钮十分有用,它是定时按钮。在非常热的夏天,主人睡觉前可以按一下定时,到时间我就会停止转动,免得我不停的吹,把主人吹感冒了。我还有一个长长的“腿”,这个腿可是个魔术腿,通过调节它上面的一个旋钮,可以让我变得很高很高,也可以让我变得很矮很矮。我有一个很大的“大脚板”,它是圆形的,脚板下面有三个小轮。这可以让我移动时很方便。
主人很喜欢我,我也喜欢主人。